
(資料圖片)
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真正的強大,始于走出熟悉的江河,駛向未知的深海。當中國企業的格局從“中國制造”升維至“全球價值”,才真正掙脫了市場的邊界,擁抱無限的可能。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企業出海新篇章:實踐·洞見·未來”主題研討會近日在上海舉行,作為“2025進博會上海會議活動”之一,本次論壇聚焦全球經貿格局重塑背景下的企業全球化能力躍遷,系統探討中國企業如何以更加穩健、可持續、長期的方式參與全球合作。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橫店集團教席教授汪泓表示,進博會不僅展示了中國“引進來”的廣闊胸懷,也激揚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堅定步伐。在全球貿易體系重塑、技術與綠色浪潮交織的復雜環境中,中國企業越來越多選擇了更長遠、更堅定的方向:不僅是尋找市場,更是創造價值、共建規則、貢獻智慧。
全球化方興未艾,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也迎來從“市場擴張”到“能力重構”的關鍵轉變。面對收窄的制度紅利與日趨復雜的全球規則,企業如何從“走出去”到“扎下去”,成為當前亟需探討的重要課題。
全球化邁向深層重構
2025年,美國發起的一場所謂的“對等關稅”風暴席卷全球,世界貿易格局遭遇沖擊。面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企業何去何從?
復星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關稅,企業需要思考未來產能布局要不要變,要不要去選一個合適的國別去構建備份產能,這是當下的挑戰。他認為答案是要去建設,但建在哪里?建多大規模?如何和國內產能平衡?這是巨大的挑戰,但完全不變應對不了風險,一定要重新規劃產能。
盡管風高浪急,中國企業仍需揚帆遠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兼案例中心主任、會計學教授、朱曉明教席教授陳世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目前的國際秩序看,短期內不確定性不會有變化,但出海仍是一道必答題。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翻了3倍,中國與150多個國家都有各種交易往來,未來中國企業仍需出海挖掘新的機遇。
根據他的觀察,當前全球格局出現了顯著變化:從以發達國家為中心、標準輸出為主的出海范式,轉向更加多元、分散、可持續的協作結構。效率與安全并重、近岸化與本地化并行、多邊治理機制正在逐步替代單一標準模式,中國企業因此面臨結構性躍遷的窗口期。
在陳世敏看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已進入一個深層重構階段,表現為三重轉型:認知革命——企業角色從規則的接受者轉向協同建構者;操作革命——從要素驅動轉向技術創新與生態整合;戰略革命——從“走出去”向“扎下去”和“共塑未來”延伸。
對于一些企業要不要出海的疑慮,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經濟學教授、桑坦德經濟學教席教授朱天指出,企業出海不是趨勢驅動,而是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是否具備優勢資源,是否選對市場,是否需要通過直接投資實現控制與協同。“只有當好處顯著大于成本,出海才是值得做的決策。”
真正決定出海能否成功的,不僅是資源稟賦和市場判斷,更是能否建立與當地政府、社區、合作伙伴之間的信任關系和運行網絡。朱天強調,網絡不是附加項,而是出海可持續的關鍵機制。
如何解好出海“必答題”
即使全球化遭遇逆風,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仍可圈可點。
研討會上發布的《企業出海:案例與專家洞見》涵蓋上海鼎信集團、復星醫藥、寰泰能源、上海電建、上海航道局、MedClub、之禾7家企業案例,展示了技術驅動、品牌構建、平臺整合等多樣化國際化路徑。
陳世敏結合7個案例提煉出中國企業出海呈現的四大特征:覆蓋全球市場(橫跨亞、非、歐、美、中東、拉美等關鍵區域)、行業多元(涵蓋基礎設施、能源、醫藥、時尚、數字科技)、規模增長顯著(對外直接投資和并購持續上升)、實踐路徑多樣(品牌、平臺、資源、技術等能力組合)。
企業出海不是復制一套通用路徑,而是在本地制度、文化、技術與利益格局中動態生成機制。例如,青山實業在印尼從鎳礦到冶煉再到不銹鋼一體化建設產業園,實現了從要素驅動向平臺能力躍遷;復星醫藥通過“全球研發+本地注冊+屬地運營”打造面向未來的長期協同能力;寰泰能源在中亞將“投資+EPC”模式與融資、治理機制深度結合,推動規則對接的本地落地。
上海鼎信集團董事長王海軍表示,青山實業在印尼打造不銹鋼全產業鏈模式是經歷了多年的持續改進與不斷豐富形成的,最終形成了從資源保障、項目建設到生產銷售的完整閉環,關鍵在于項目高效實施能力與基礎設施的配套能力。
陳啟宇分享了復星醫藥從并購驅動轉向能力驅動的演進過程。他強調,企業最難建立但必須堅持的能力,是在全球不同制度中構建可持續協同的研發與注冊機制,這需要企業擁有真正的長期主義和戰略定力。
寰泰集團董事長南逸則分享了在中亞布局新能源項目的經驗。他指出,相比傳統EPC模式,寰泰采用“投資+EPC”協同機制,從投資設計階段就嵌入項目推進,有效應對屬地制度差異與金融安排復雜性。寰泰在中亞形成的運營機制,也是逐步形成、不斷優化的。機制能力是決定企業能否長期在場的關鍵。
“全球化正在重構,它不是一個靜態的舞臺,而是一場不斷吸納新參與者、新邏輯、新實踐的協作過程。”陳世敏認為,這一過程要求企業具備四項核心能力:標準協同力、制度設計力、跨文化運營力和全球表達力。中國企業要從產品輸出走向價值輸出,從項目輸入轉向機制共建。
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陳世敏發現,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從“資源跟進者”到“制度協同者”的身份變化,這不僅是能力升級,更是全球結構變化中的角色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