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近期,著名女演員戚薇在節目中“眼睛變形”的現象引發了公眾的熱烈討論。戚薇對此作出回應,指出這是因為“注射肉毒桿菌過多”,加之近期發燒導致的臉部浮腫,慶幸的是目前已基本復原。她也提醒廣大粉絲在嘗試醫療美容時要掌握適度原則。
在此之前,杜淳的妻子王燦在社交媒體上透露,自己因注射肉毒桿菌以縮減斜方肌厚度,卻不幸引發了全身過敏的嚴重反應。近年來,明星在醫美領域的翻車案例屢見不鮮,一些因注射針劑而“束縛”的面容,如張檬因“饅化臉”就曾公開流淚表示:“我對整容深感后悔,它毀掉了我的演藝生涯。”婁藝瀟也因為過度填充蘋果肌和尖下巴,被觀眾評論“失去了個人特色”。
圖:杜淳的妻子王燦在社交媒體上曬圖
在“輕醫美”流行的當下,以肉毒素為主要成分的“除皺針”“瘦臉針”“瘦肩針”等成為市場上備受追逐的熱門產品。然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今年以來,互聯網上關于注射肉毒素引發中毒的討論明顯增多。一位醫療領域的資深律師向記者透露:“近期,我們律所幾乎每天都會接到肉毒素中毒維權的咨詢,其中既有醫療機構,也有受害者。”
肉毒素在醫療美容應用中引發的中毒,多源于注射劑量過大或使用了假冒偽劣產品。根據公開資料,假冒、水貨肉毒素產品長期以遠低于市場正規產品的價格在中國市場上非法流通,其銷售量更是遠超正規渠道。
一位來自湖北的求美者,因注射來源不明的肉毒素而中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描述了中毒的經過:“注射后5天出現頭暈,四肢無力,9天后吞咽困難,兩周后連水都無法飲用,眼神空洞,四肢軟弱無力。”
近年來,市面上流通著許多來源不明的肉毒素產品,其毒素濃度和效價無法得到保證,注射后出現嚴重中毒反應的案例層出不窮。輕微者會出現頭暈、頭痛、乏力、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等癥狀,嚴重者則可能出現吞咽和發音困難、呼吸肌麻痹、尿潴留等全身性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在肉毒素帶來美麗的同時,其背后隱藏的行業安全隱患令人深思。如何確保人們在追求美的同時,不至陷入危險的裹挾,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肉毒素市場水貨尤甚
前述湖北求美者向記者透露,她在一家非正規商家處購買了肉毒素并接受了注射,費用高達1250元,而注射費用也接近一千元。對于她注射后出現的不適,商家堅決認為是她對肉毒素產生了過敏反應。經過自行咨詢醫生并對比分析,患者意識到自己注射的是有問題的肉毒素。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江蘇的王女士(化名)為了達到除皺和瘦臉的效果,花費8000元通過微商購買了10瓶某品牌肉毒素,并自行在臉部注射。注射后不久,王女士出現了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當她試圖聯系賣家要求退款時,發現自己已被對方拉入黑名單,無奈之下只得報警求助。
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的視線轉向了山東淄博的一家藥品公司——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該公司并無藥品生產資質。
犯罪嫌疑人交代,公司采購含有肉毒素的原液,與凝膠、甘露醇、水等混合后分裝進小玻璃瓶,再進行凍干處理,制成肉毒素凍干粉針劑,每瓶成本僅為1.5元,然后以每瓶20元的價格批發給下游經銷商。這些產品經過層層加價后,最終以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價格售給消費者,利潤驚人。
肉毒素自被發現以來,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盡管其大規模生產在成本上并不高,但提純肉毒素卻是技術上的難題,精確控制每瓶產品的毒素含量需要精湛的工藝,成本也隨之增加。
一位正規醫療機構的整形醫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非正規作坊生產的肉毒素最大的風險在于毒素濃度的不確定性,一瓶標示為100u的制劑,實際含量可能是20u、100u、500u甚至高達1000u。如果含量僅為20u,可能僅僅是效果不佳,但若是1000u,注射后可能會危及生命。”
圖:消費者經核驗發現所注射的肉毒素為水貨
市面上流通的假冒偽劣肉毒素制劑,另一個主要來源是非法走私。這些制劑由所謂的“國內一級代理商”通過背包客攜帶或利用虛假品名郵寄等方式從國外走私入境,然后通過快遞分發至全國各地。這些來源不明、安全無保障的肉毒素,一旦被消費者使用,安全隱患極大。
求美者被“套路”
這些來源不明的肉毒素,常常由代理商在微信等社交平臺推銷給下級經銷商。這些經銷商為利所驅,非法從事肉毒素注射業務,用各種手段誘騙消費者。
舉例來說,不止一位肉毒素中毒求美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反映,一些醫美機構為提升業績,雇傭人員假扮成“VIP客戶”或“回頭客”,以分享經驗為由接近新手消費者,利用“熟人”或“朋友”的關系促使他們消費。
一位河北唐山的肉毒素中毒求美者告訴記者,由于過于信任所謂的“朋友”,自己在未仔細查看產品的情況下,直接注射了來路不明的肉毒素。
此外,這些經銷商往往沒有執業醫師資格,有的甚至以“個人工作室”名義進行注射業務,甚至美睫、美甲店也涉足其中,試探法律邊界。據新華社報道,蘭州一美甲美睫店店主趙某某無執業醫師資格,卻從幾年前起就開始為他人注射肉毒素。趙某某坦言,雖知利潤豐厚,但對產品了解不多。
更有消費者在商家的花言巧語下,接受在酒店或住宅內的上門服務。這種缺乏專業消毒和手術流程的環境,極大地增加了安全風險,輕則效果不佳,重則可能嚴重危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且維權舉證困難。
即便是正規渠道的肉毒素,在實際使用中也有貓膩。
對于求美者而言,追求美麗是內在動力,而機構的低價廣告則是激發行動的導火索。據查,國內正規廠家生產的肉毒素出廠價一般在800到1000元,而消費者購買的價格接近2000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短視頻平臺和外賣平臺發現,許多面向消費者的售價低于機構進貨價的“團購”活動。
經核實,這些機構具備相關資質,聲稱使用的肉毒素是正規來源的國產品牌——衡力,價格優惠來自平臺補貼,每位消費者限體驗一次。
華南某醫美從業者透露,2024年下半年,衡力肉毒素產品的出廠價為660元/100u、360元/50u。以此標準,互聯網上許多醫療機構的標價低于成本,看似合理卻疑點重重。
這位從業者表示,一些醫美機構在平臺上的低價,實際上是為了吸引顧客到店后再推銷更貴的服務,如果沒有這樣的手段,國產瘦臉提升下頜緣的服務收費為2800元。
圖:某平臺推出低價引流肉毒素產品
這意味著,那些看似劃算的除皺產品,實際上可能是機構利用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進行的低價引流。消費者在實際消費過程中,可能會在項目進行到一半時被告知需要加價,此時只能無奈接受。
確實有醫院會通過虧本銷售項目來吸引客戶,但消費者在決定是否消費前,應清楚了解可能存在的“陷阱”。
各大廠家源頭押注
所有看似精妙的“套路”背后,實則都是商機的驅動與操縱。
根據Frost&Sullivan的數據,2020年國內醫療美容肉毒素產品市場規模達到39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114億元。
從產業端來看,在2020年5月之前,我國藥品監督管理局僅批準了兩款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產品,分別是我國的“衡力”和美國進口的“保妥適BOTOX”,使得國內肉毒素市場一度呈現“雙雄并立”的局面。
然而,隨著2020年6月英國Ipsen公司生產的吉適(Dysport)的批準上市,以及2020年10月韓國Hugel公司生產的樂提葆(Letybo100U)的引進——四環醫藥獨家代理,國內肉毒素市場由原來的兩家競爭演變為四家爭霸,市場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
近年來,多家企業紛紛加入,我國肉毒素市場迎來了多元化的競爭新格局。華東醫藥的肉毒素產品正在積極注冊,大熊制藥、精鼎醫藥、康哲藥業、昊海生科等企業的研發產品也正加緊跟進。大型藥企的加入,預計將重塑肉毒素市場的全新格局。
愛美客通過與韓國Huons的合作,獲得了橙毒Hutox的中國區權益,并負責該產品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及注冊申請。Hutox已在韓國上市,我國直接進入臨床三期,試驗進展順利,有望成為國內第五個獲批的肉毒素產品。
四環醫藥早在2014年便與Hugel簽訂獨家代理協議,獲得了“樂提葆”的國內獨家代理權。樂提葆在韓國肉毒素市場長期占據銷量冠軍,具備較高的成熟度和國內認知度,以及親民的價格,有望成為四環醫藥的盈利支柱。
同樣,華東醫藥也與韓國Jetema達成合作,獲得了其肉毒素產品未來十年的獨家代理權。
昊海生科則對Eirion進行投資,獲得了ET-01、AI-09和ET-02等產品的獨家研發、銷售和商業化許可。
復星醫藥也宣布其引進的注射用A型肉毒桿菌毒素(達希斐)正式獲批上市,用于改善成人皺眉肌和/或降眉間肌活動引起的中度至重度眉間紋,成為國內上市的第六款A型肉毒毒素產品。
盡管在我國,肉毒素的監管政策相對嚴格,市場普及度仍處于初級階段,其主要應用于醫療美容領域,醫療領域銷售額占比約為18%,以國產品牌衡力為主導。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肉毒毒素治療的臨床應用不斷拓展,新的肉毒素制劑將被研發,新適應癥的審批也將增多,有望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同時,肉毒素市場的水貨占比仍然較大,但隨著國內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水貨品牌許可申請的推進,水貨、假貨市場有望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正規市場規模的擴大。
產業狂飆,如何“自救”?
事實上,肉毒素,作為已知毒性最強的生物毒素之一,我國早在2008年便將其納入毒性藥品管理范疇。對于肉毒素的運輸、儲存、注射量、注射機構以及注射醫師,我國都制定了極為嚴格的規范。任何環節的不規范操作,都可能引發消費者中毒的風險。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指出,目前針對肉毒素中毒的唯一有效救治手段是注射肉毒抗毒素,該抗毒素能夠中和血液中的肉毒素,但對于已經產生的麻痹等癥狀卻無能為力。
肉毒素中毒后,應及時使用肉毒抗毒素進行治療。然而,據記者采訪的求美者反映,他們在就診時,醫院往往只是讓他們輸液維生素等藥品,以促進毒素的代謝。原因在于,肉毒抗毒素這類藥品并非醫療機構的常備藥。即便在一些原本儲備有血清的醫院,由于短期內肉毒素中毒患者數量的增加,血清也變得極為緊缺。
“注射一次去皺針的費用通常在1000元至4500元之間,具體取決于選擇的產品。效果一般可持續一年,但肉毒素除皺針通常6個月后就需要重新注射。長期使用肉毒素除皺可能會導致肌肉麻痹而失效,因此建議30歲以上的年輕女性消費者一年內注射次數不超過3次。”華南某美容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選擇醫美項目時,最有效的“解藥”就是牢記“三正”:正規的醫療機構、正規的有資質的醫師、正規來源的產品。
非法美容場所往往以看似專業的話術誤導消費者,使其誤以為他們是專業人員。消費者可以通過國家衛健委官網查詢或實地考察,核實該醫美機構是否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所備案憑證》,以及診療科目中是否包含“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膚科”。
僅核實醫療機構的資格并不能完全保障消費者的安全,醫生的注射技術同樣至關重要。例如,額頭注射若劑量過多,雖然額紋消失,但可能導致眼瞼下垂;兩側注射量不同或注射點選擇不當,則可能導致面部不對稱。肉毒素注射屬于美容外科和美容皮膚科項目,獨立開展注射的醫師必須是這兩專業的美容主診醫師,非主診醫師需在主診醫師指導下進行注射。執業醫師資質和產品資質可通過國家衛健委官網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查詢。
記者注意到,許多求美者對醫美產品本身缺乏足夠的關注。河北肉毒素中毒求美者就表示,“不知道自己打的是肉毒素,更不知道劑量”。
首都醫療美容立法研究與普法宣教志愿者組織副秘書長鄭冬青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更關心的是產品可以打在哪些部位,效果如何,而忽略了產品本身。只有少數有經驗或曾經上當受騙的求美者,才會謹慎地選擇合格產品。
由于個體對肉毒桿菌的敏感度不同,部分人群在安全注射肉毒素后也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如局部疼痛、腫脹、流淚、流鼻涕、肌無力等。因此,建議消費者在注射肉毒素前進行皮試。杜淳妻子王燦在社交平臺上表示,雖然通常認為肉毒素不需要皮試,但她卻在注射后出現了全身過敏反應。
社交平臺上,一些不良從業者將販賣容貌焦慮、夸大效果宣傳視為“流量密碼”。求美者需要了解,輕醫美項目并非一勞永逸,需要按療程進行規范化的治療,有些甚至需要長期堅持。
肉毒素平復皺紋的效果有限,多數患者的療效持續時間約為3-4個月。若想保持除皺效果,需再次注射。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專家共識中提到,醫療美容中使用肉毒素治療,建議單次注射劑量不超過300u,2個月內累積注射劑量不超過400u。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并盡可能延長治療間隔是保持肉毒素治療長期有效的關鍵。
如此需要強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切勿輕信夸張宣傳,務必選擇正規醫療機構,與醫生充分溝通,全面了解肉毒素的相關信息,做到知之而后行。
(實習生孫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