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置于全年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報告要求,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多年以來,我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隨著總需求不足成為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破解消費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與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顯示要偏重擴大內需與促進消費,供給側要更好地服務于這個目標。
我國長期存在消費短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當前,隨著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會更加凸顯,因此需補上消費短板,挖掘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
我國擁有14億人口組成的超大規模市場,中高收入群體處于消費升級過程,在滿足基本商品需求的基礎上,他們往往希望本地能夠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但這方面供給仍待進一步增強。同時,中低收入群體以商品需求為主,但消費能力相對不足,影響了消費潛力的釋放。因此,亟需對不同群體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消費。
應持續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創造更多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需要保持在3000萬以上,還有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實現穩定就業,就業總量壓力較大,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
要強化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民生投入與保障。財政政策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具體就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財政資金增加民生投入會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獲得感與安全感,增強消費信心,形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與消費增長的良性循環。
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供給還有大量提升空間。首先,他們希望有高質量的產品滿足自己的升級需求。以汽車為例,我國新勢力新能源汽車企業幾乎都是從中高端產品入手并逐步發展起來的,華為三疊屏手機供不應求、《哪吒2》電影票房超過149億元等,都表明高質量產品消費潛力巨大。要繼續推動創新發展戰略,通過創新實現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新產品與新服務。
中高收入群體具有龐大的服務消費升級需求,但目前市場供不應求,因此需大力發展高質量服務業。由于服務業具有明顯的本地化特征,且服務業存在相對較高的準入門檻,使得服務業競爭相對較少、進步相對緩慢。比如,中高收入群體更加追求精神和健康目標,因而對高端醫療、養老、家政、旅游、文化、體育等需求多。因此,應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入手,加大開放力度,增加優質服務業供給。優先滿足具有消費能力的中高收入群體的需求,能起到涓滴效應,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拉動經濟增長,實現良性循環。
對于所有工作人群而言,影響服務業消費的主要障礙之一是“時間”。公眾在節假日集中出行容易導致人流和交通擁堵等情況,這會影響人們的出行體驗,進而阻礙服務業消費需求的釋放。因此,應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為促進消費創造條件。促進消費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應從就業增收、供給質量、消費環境、福利保障等多維度協同推進,同時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才能有效促進消費。應以服務業為重點,推動改革,激活市場,釋放消費升級的服務業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