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______。”一道全國人民都會做的填空題,見證了河北文旅目的地營銷的強勢崛起。
2019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多部門聯合推出“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宣傳活動。如今,樸素的11個字已經成為了國內高鐵站和機場里隨處可見的標語,甚至出現在埃菲爾鐵塔下和演唱會鏡頭里......河北的風,最終還是吹向了全球各地。
近年來,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冬奧會等重大歷史機遇,河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旅游黃金發展期。
新業態撬動消費市場
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主任、教授李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河北這場漂亮的“閃電戰”的成功,首先是做好了區位優勢轉化為市場動能,緩解“資源多、效益少”長期矛盾的工作。
作為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的成員之一,河北選擇“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作為宣傳標語,不僅凸顯了“近”的區位優勢,也表現了“美”的資源魅力,精準喊到了京津都市人的“心趴”上,拉近了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大數據客流監測顯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已互為重要且熱門客源地。自2023年起,河北文旅還推出了“樂游京津冀一碼通”和旅游包車周末與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旅游包機和旅游專列獎勵等政策,為當地假日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僅2024年一年,免費通行共計116萬輛次,免收通行費1.8億元,帶動文旅綜合消費500多億元。
2025年春節假期,京津游客占河北省接待游客的18.2%。數據顯示,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河北省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超一成,省外客源占比超三成,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穩居前三,其中北京游客占比超一成,為省外最大客源地,京津冀文旅協同效應進一步凸顯。
其次是通過出臺《加快建設旅游強省行動方案》等文件,構建“一體兩翼五帶”發展格局等,推動資源整合從分散走向系統化,做好了政策體系與產業框架重構工作,緩解了企業融資難和市場秩序混亂問題。
最后,依托“聽勸式”營銷創新與輿情響應機制,部分解決了宣傳與實際體驗脫節問題。在每一個出現“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標語的視頻下,幾乎都能看到“河北文旅”官方賬號的身影。借助強烈的“活人感”,官方賬號兩天內漲粉40萬,形成輿情反饋與產品優化的聯動機制。
從開設特色主題航班、專列,到推出分季節主題游覽路線;從打造“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到支持用AI、VR沉浸式觀賞《千里江山圖》;從邀請“東方甄選”“與輝同行”直播聯動,到拍攝微短劇《你好,蘇東坡》......河北文旅將新業態、新模式融入行業發展,線上線下齊發力,刺激消費市場。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王榮麗在接受央媒采訪時表示,河北聚焦年輕化消費,通過大活動引領、融媒體創新、跨部門協同等多方位、立體化營銷,不斷刷新游客認知,激發游客出游意愿。
這波超飽和式營銷,的確讓河北狠狠火了一把。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河北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11.8%,旅游總花費增長11.1%。今年1月至4月,全省累計接待省外游客1.08億人次,實現消費總額767.3億元。端午假期期間,河北酒店訂單量同比增長14%,石家莊門票訂單同比暴漲193%,位列全國增速排行榜TOP2。西部長青水上樂園沖進全國熱門景區TOP10,今年以來“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入園人數同比增長150%,水云間文化商街客流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0%。
流量 ≠ 留量
然而,轉瞬即逝,是這個行業固有的痛點。短時間內引爆流量,需要警惕“泡沫”繁榮。
在河北之前,上一個火的是淄博。2023年,“淄博燒烤”火爆出圈,這座不太知名的山東城市一夜之間成了旅游界的“頂流”。據了解,2023年燒烤相關企業注冊量達12.32萬家,同比增長23.81%,其中,淄博市注冊量同比增長29.53%至737家,超全國增速。甚至為了迎接“進淄趕烤”的游客,淄博曾花20天建成了一座燒烤城。
但火得太快,基礎設施、資源配置、市場監管、產品內核等都容易無法及時響應或匹配,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游覽體驗。本就不容易“常青”的旅游市場,此時顯得更為脆弱和易逝。
同樣對于河北“這么近那么美”現象級營銷浪潮來說,也需要警惕龐大流量帶來的“虛幻效應”。當大流量無法轉化成長續留量時,曇花一現的火熱也無法回報當地大手筆的付出。文旅這本賬,還是得往長了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軍指出,經濟效益在短時間內的迅速增長,需要注意背后潛在的承載透支化、投資泡沫化、文化空心化和營銷依賴化等問題。火熱的消費市場不僅會催生盲目跟風的“無效供給”,還容易削弱文化深度,將復雜文化符號簡化為“標簽化表達”(如將長城文化降維成打卡背景板,紅色旅游變成擺拍秀等),導致發展思路被局限在“制造網紅”“短視頻營銷”上,缺乏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既無益于提升游客復游率,更無利于當地文旅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文旅行業競爭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在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各地文旅絞盡了腦汁。精準、創新的營銷組合拳,把“這么近”的河北推向了“那么遠”的全世界,為未來的旅游目的地營銷提供了策略模板和思路。
李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河北文旅的案例為行業提供了“如何引爆”的教科書級范本(事)和“引爆所需天時地利(勢)”的清醒認知,但真正決定文旅目的地能走多遠的,是隱藏在背后的“長效運營與產業升級的系統能力(式)”。
“河北模式”在新媒體營銷上無疑是成功的,這些已經被驗證有效的營銷動作、技術工具和流程框架等,可以為其他地區文旅在利用互聯網進行資源傳播提供思路借鑒。
但“這么近,那么美”也只能專屬于河北,難以復制的是河北作為“京津冀”生活圈的其中一員,依托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所造的形“勢”,這種在特定時空背景下聚合起來的稀缺資源、情感勢能和社會情緒共振是不能被照搬的。
人潮終將會散去,文旅行業的長久發展又該何去何從?
李軍表示,當“科技最好的應用場景”遇上“最具煙火氣的產業”,以新質生產力重塑人文經濟,才是破卷而出的終極答案。
想把流量變成留量,李軍指出,可以用技術重構體驗、用文化重塑價值、用服務重構信任、用生態重構模式。通過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術賦能文旅場景,打破時空限制,將“靜態觀賞”轉為“動態參與”,建立文化與游客之間的情感聯結,提升游覽體驗。(實習生薛麗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