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實習生 崔濟鵬
算法驅動的保險服務夢想,卻在兌付拖延中出現了裂痕。
近日,一位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寫道,2025年6月18日購買百保君平臺住家護理權益20份,合計8600元,平臺承諾于2025年9月18日發放京東E卡100面值100張,卻一直拖延至9月24日仍未兌現,客服以各種借口推脫。
目前該投訴平臺涉及“百保君”的投訴均處于待分配狀態,無法匹配到商家。
這并非孤例。近日,百保君平臺違約事件引發關注,多位消費者在社交及投訴平臺反饋,其承諾的返利及退款未能如期兌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公開信息檢索發現,截至2025年11月17日,百保君相關投訴已達數十起,涉及金額從數千到數萬元不等。
據了解,公安機關已對百保君立案調查,目前處于偵查階段,其法定代表人李雪峰也被帶走調查。
承諾返利失約
百保君被投訴的導火索,是其“返利”模式的“失約”。
2025年9月開始,已有多位用戶在社交平臺及投訴平臺發帖稱,在百保君平臺購買的“權益產品”,未能如期返還京東E卡。
根據百保君平臺宣傳,消費者支付數百元購買權益,即可獲贈等額或更高價值的E卡,形成“穩賺不賠”的閉環。
黑貓投訴平臺上一位消費者的投訴信息顯示,其于2025年6月在百保君微信小程序購買了“平臺任家護理權益(護理保障430版)”,合計20份,總額8600元。
百保君平臺約定于2025年9月18日發放面值100元的京東E卡100張(合計1萬元),但承諾到期后,百保君卻未能如期發放京東卡,客服亦“各種借口拖延”。

記者發現,目前百保君服務號 “住家護理權益產品上線”一文中詳細介紹了“住家護理保障權益270版”產品。
根據介紹,如果消費者購買了“住家護理保障權益270版”產品,可以獲得三項權益。
一是領取意外險權益,包括航空意外身故、傷殘保障金;火車 (含地鐵、輕軌)意外身故、傷殘保障金;突發性疾病猝死保險金。
二是住家護理權益,權益有效期內,用戶可以激活住家護理補貼權益,每份權益可以申請最高300元的護理補貼,消費者每周可申請1次權益補貼。
三是300元的京東充值卡權益,該權益分三期發放,購買日后60天-65天之間可領取第一期權益,即100元京東卡1張;購買日后90天-95天之間與購買日后120天-125天之間分別可領取第二期、第三期權益,均為100元京東卡1張。
也就是說,若百保君平臺該權益產品正常運行,消費者不僅能以270元獲得平臺價值300元的住家護理權益及意外險保障,還可以通過百保君承諾返還的300元京東卡覆蓋前期所付成本,在獲得護理權益及意外險權益的同時還獲利30元。
據了解,百保君平臺其他權益產品模式皆與之類似。
據媒體報道,百保君平臺公司主體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保公司”)已在今年9月房租到期后搬離官網顯示辦公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申長路588號虹橋綠谷廣場B座3A10室,其法定代表人李雪峰已被警方帶走調查,涉案金額或超億元。
困于“引流”卒于“兌付”
從業務模式上看,百保君的“爆雷”與其過度依賴“補貼換流量”的獲客策略密切相關。
在官方介紹中,百保君將自身定位為“健康服務垂直搜索引擎”,其職能為連接消費者、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團隊,重塑健康行業供需關系。
在其表述的“以需求為導向的用戶主動式供應鏈”中,百保君整個業務流程分為三大步,分別是用戶引流、需求挖掘、服務匹配。
用戶引流環節,百保君稱之為“觸達用戶”,百保君通過和百度等流量平臺合作,通過搜索落地頁等方式觸達泛流量用戶,投放權益產品,精準觸達有潛在健康需求的用戶,還在小紅書等渠道運營推廣自媒體視頻,吸引觸達有健康意向的用戶。
對于需求挖掘環節,百保君介紹到,百保君對有明確健康需求的用戶,通過表單直接收集需求;對沒有明確健康需求的用戶,通過智能風險場景模擬,激發用戶的健康需求;通過互動游戲,增強用戶黏性,在多次互動中,逐步激發用戶健康需求。百保君將其稱之為“需求挖掘”。
最核心的“需求交易”環節,百保君提出,基于用戶的購買力模型和購買欲模型,生成精準的風險保障報告;基于用戶需求和保顧能力模型,將需求推薦給最合適的保險顧問;通過需求定價模型和競價策略模型,讓需求交易公平、合理。百保君將其稱之為“需求交易”。
最后,“數據大腦”統攬全流程。百保君官網表示:“以數據大腦為核心,控制用戶觸達、觸動和需求交易的全流程;將健康需求數字化、標準化,變為可交易的數字資產;通過保顧能力模型和服務評估模型,實現健康服務的數字化管理?!?/p>
2021年11月,時任百保君COO蘇煒鑫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介紹,用戶可通過搜索網站、生活消費等流量平臺的搜索入口,通過“我要買保險”等保險類關鍵詞進入百保君,之后在保證個人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平臺會通過百保君的數據大腦為用戶分析風險保障需求,提供保險規劃報告,根據用戶需要匹配到最適合的保險顧問,進而達到為用戶“幫買”的目的。
但從目前投訴信息來看,在實際運營中,百保君的盈利模式逐漸偏離初衷。
原本設計依靠保險銷售分成的業務邏輯并未成型,且逐漸演變為“權益產品+返利”的資金盤模式,消費者投訴均為產品權益未能如約兌付,業務鏈斷于引流環節。
科技初心敗于返利獲客
回頭再看百保君發展,其誕生之初帶著濃厚的“精英創業”色彩,創始團隊擁有保險與科技的雙重背景。
2020年10月,百保君由眾安科技孵化成立。
記者就百保君違約一事向相關方進行求證,眾安方面回應稱,相關股權已于2025年5月完成退出。
百保君官網介紹,創始之初,百保君即定位于打造數據驅動的算法保險,并利用科技優勢挖掘數字化的健康需求,致力于為用戶打造“幫買”模式。
蘇煒鑫曾表示,百保君將通過多年積累的科技能力,以及打造的數據智能平臺,為保險需求用戶更好地匹配專業保險服務。
2021年3月,百保君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并開始獨立運行。同年6月,百保君又完成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2022年3月,百保君又完成5000萬元Pre-A輪融資。
此外,百保君還在2024年9月入選“2024年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第二批)”。
蘇煒鑫接受采訪時稱,基于對互聯網保險發展趨勢的前瞻洞察,作為保險科技平臺的百保君早在孵化初期就確立了以行業合規展業訴求為原則探索新型服務模式,也就是現在推出的“幫買、幫找、幫設計”商業模式。
在蘇煒鑫的敘述中,百保君不僅要幫助用戶匹配保險顧問,還要通過數據能力賦能中小險企,為保險代理人打造了O2O服務模式,即通過線上為代理人尋找用戶需求、線下開展服務的方式,來幫助險企或保險經紀公司擴展用戶資源,不僅能縮短用戶轉化路徑,也滿足了監管政策要求。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差距。盡管百保君在公開宣傳中強調“數據智能”“算法保險”,但本次違約卻暴露了其在實際運營中“薅羊毛”式營銷埋下的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