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伯強(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強國。
“十四五”時期,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全球能源版圖中實現了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無論是在光伏、風電領域,還是儲能和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制造均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在設備制造環節全面領先的同時,新型能源體系的配套支撐也有待提升。如何將強大的制造能力切實轉化為系統高效運行的整體實力,已成為“十五五”時期推動中國能源轉型的關鍵任務。
“十四五”時期制造端的全面超越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新能源產業高歌猛進、全面崛起的五年。從產業結構維度看,制造端的快速擴張與實力躍升,成為中國能源轉型最具標志性的成就。在光伏領域,中國光伏組件、硅片和電池片產能均占全球產能八成以上,且光伏發電成本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雙重優勢使其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撐力量。在風電領域,中國企業實現陸上與海上風電機組制造自主化突破,機組運行效率與可靠性顯著提升,其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占全球比重超五成,穩居世界首位。在儲能與鋰電池產業鏈領域,中國已構建起從原材料開采、核心設備制造、電芯生產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生態,產能規模與技術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成為支撐全球新能源供應鏈的核心環節。新能源汽車產業同樣展現強勁發展勢頭:中國不僅穩居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更在驅動系統、電池管理和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全面領先,產業競爭力持續攀升。
然而,制造端的全面領先并未完全轉化為能源體系層面的高效運行。能源體系作為復雜的物理與經濟協同網絡,不僅依賴設備供給,更需電網、儲能等基礎設施建設及調節能力培育及市場機制完善的全方位支撐。“十四五”期間,中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擴張,但消納能力提升、儲能布局優化、電網調節升級及跨區域輸送建設的進度相對滯后,導致了部分地區“裝機快、并網難、利用率低”的結構性矛盾,制約新能源效能釋放。
正因如此,“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一部署實質上意味著中國新能源發展從結構性突破走向系統性重構的戰略轉向。其重點不再是單純擴大制造產能,而是聚焦強化電網調節能力、發展新型儲能、完善市場機制,推動中國能源體系從“制造領先”向“體系強健”實現全面升級。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進入“十五五”時期,中國能源轉型的重心逐步從制造端向體系端轉移,從單純擴張產能轉向完善新型新能源基礎設施和優化系統運行協同推進。“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堅持風光水核等多能并舉,并統籌就地消納與跨區外送。這意味著不僅要保持制造端的領先優勢,更需通過優化電網布局、提升跨區輸電能力、推進源網荷儲協同等措施,構建安全、韌性、智能、高效的系統支撐網絡,從而確保新能源能夠穩定、高效地融入電力系統,確保新能源發電“發得出、用得上、用得穩”。通過這一系統性建設,中國能源體系將逐步完成從“制造強國”向“體系強國”的戰略轉型,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在化石能源的管理和轉型方面,“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與清潔高效利用,這一要求與煤電靈活性改造、熱電聯產優化,以及天然氣、核能、抽水蓄能等傳統能源協同構建系統安全底盤的措施相呼應。通過科學調度優化與技術升級改造,煤電等傳統化石能源將在系統中發揮調節性支撐作用,同時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這不僅能顯著增強能源體系的安全韌性,也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了穩定支撐。
儲能、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將成為“十五五”時期能源體系升級的核心突破點。“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強調,要科學布局抽水蓄能、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加快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這為解決新能源波動性和間歇性問題提供了關鍵技術路徑。在儲能技術布局方面,應構建涵蓋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及探索氫能、熱儲能等多元化技術形式的儲能體系,實現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下能源的靈活調節能力。智能電網和微電網通過技術集成,可推動分布式能源高效消納,顯著提升能源系統整體響應速度,為新能源充分發揮替代作用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轉型與能源市場機制的完善,同樣是“十五五”時期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動能源消費綠色低碳化轉型,同時加快健全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這意味著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需進一步推廣電氣化設備與智能用能系統;并通過靈活電價政策、容量市場建設、碳市場擴容及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創新,形成“價格信號+市場規則”雙驅動的系統調節能力。完善市場機制不僅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能激勵新能源項目、儲能設施及用戶側資源參與能源系統調節,進而推動能源體系整體高效運轉。
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方向
隨著體系建設重要性的凸顯,儲能、電網智能化與終端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也愈發關鍵。新型電力系統將以新能源為主體,必須通過靈活、高效的市場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預計電力現貨市場、容量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將加速推進,價格信號將更充分反映時間與空間維度價值,精準體現儲能和靈活電源在系統調節中的真實貢獻。在此過程中,儲能、分布式能源與靈活負荷將逐步從“被動接入”轉向“主動參與”,成為保障市場平衡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儲能系統、智能電網設備及數字化調度平臺的規模化應用,以數字化手段提升能源系統運行效率與安全性。在終端環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將加速推進,通過“私人充電樁為主、公共充電網絡為輔”的建設模式,依托政府、電網企業與車企協同,形成高效便捷的充電服務體系,這不僅能促進交通領域電氣化轉型,也為電網提供可調節負荷資源,增強系統靈活性。
為了保障這些設施的高效建設與穩定運行,規劃統籌和資金支持同樣不可或缺。在規劃統籌層面,國家將強化頂層設計,推動電網、儲能、數字化設施和終端用能設施的協調建設,通過區域協調與適度超前部署,實現新能源開發、輸電能力和用能需求的同步推進。動態評估與調整機制將根據新能源裝機速度、用能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趨勢,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節奏與重點,形成中央與地方協同、政府與企業聯動的工作格局,全面增強系統整體韌性。在資金支持層面,投融資體系創新將發揮關鍵作用。綠色債券、碳金融、儲能容量租賃及能源基礎設施REITs等工具將得到廣泛應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將納入專項支持范疇,顯著增強社會資本投資的可預期性。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融合,中國有望在新一輪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形成“政策穩、資本活、項目快”的良性循環,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注入持續動力。
從“能源制造強國”邁向“能源體系強國”
“能源強國”不僅意味著技術領先和制造能力強大,更意味著能源體系的穩定性、韌性與協調性。未來五年,中國能源發展的關鍵在于從“制造強國”邁向“體系強國”,從單一領域的突破轉向系統整體的優化。從全球能源競爭格局看,能源體系的競爭正從成本競爭轉向效率競爭、從裝機規模競爭轉向系統運行效率競爭。
“十五五”時期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實質上是一場能源系統的再架構工程。通過對儲能、電網、調節、市場機制等多維度的補短,中國有望構建起安全、高效、清潔、靈活的新型能源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將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消納,也將重塑產業鏈結構,帶動新一輪技術創新與投資浪潮。
同時,這一進程還將對宏觀經濟和產業結構產生深遠影響: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龐大,將成為“十五五”期間穩增長、促創新的核心引擎;更為重要的是,此輪基礎設施完善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拉動,而是對未來三十年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系統性戰略布局。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不僅關乎能源供給轉型,更關乎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絕非簡單口號,而是中國能源發展從“量的擴張”走向“質的躍升”的關鍵一步。只有進一步完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市場機制,提升系統韌性,中國才能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從能源制造強國真正邁向能源體系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