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連鎖企業將中國業務控股權轉售給中國企業,而中國連鎖型企業如蜜雪冰城、泡泡瑪特、名創優品等也在海外市場諸多國家建立線上線下業務,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商業領域一種獨特全球出海現象。
中國連鎖型商業出海是厚積薄發的產物,也是中國獨有優勢長期積累的結果。自1990年代美國引領互聯網創新以來至今,全球形成中美兩個最主要的互聯網創新中心。由于互聯網應用需要規模效應,大部分國家僅靠國內單一市場較難支持互聯網應用。美國企業面向全球市場,形成了幾家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比如亞馬遜、Meta、谷歌等。
中國企業初期通過借鑒硅谷模式在具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進行本地化創新,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市場競爭涌現出一批大型企業,它們的成功又激勵更多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前赴后繼進行商業創新。與中國相比,美國除巨頭之外較少產生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商業型企業。
中國商業持續不竭的創業與創新現象源于中國獨有的優勢。首先,我國致力于建設數字社會,通過政府支持建立了大規模的先進的基礎設施,為市場提供了基礎網絡支持,比如先進通訊、移動支付、商品物流、電子商務等;而具有較大規模的程序員群體和年輕人為企業構建數字化業務奠定了成本優勢和人力資源支撐。
其次,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國能夠為企業提供各種的制造服務,創業者可以將智能制造、柔性供應鏈與消費品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結合起來,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為創新提供了效率支持,也為企業生產物美價廉的商品奠定了基礎。
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喜歡接受新事物的消費文化,為各種商業創新提供了龐大的“應用試驗場”。年輕的商業創新者大多基于互聯網應用進行業務推廣,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以很低的成本實現擴張,而業務數字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通過場景不斷進行試錯和優化,即根據用戶反饋與數據驅動,極快地優化產品,實現快速迭代。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模式,可以從更多場景來了解市場與開發市場,實現全鏈路、數字化的用戶運營。
可以說,在全球范圍內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同時具備先進而廣泛存在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以及超大規模市場,而單一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可能有一些國家,如美國、印度或印尼等,但他們缺乏制造業或基礎設施,更缺乏數量龐大的草根創業者和專業技術人員。
與高度進化的中國市場相比,海外許多國家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短視頻生態等領域的發展,存在明顯的代際差。這賦予了中國企業出海時顯著的競爭優勢。正是抖音、快手等公司,引領并定義了全球的短視頻時代。以青少年為原點的短視頻平臺,正迅速成為各國的主流媒介。這種“視頻化社會”的浪潮,不僅塑造著新的生活方式,更在重構社會認知與心理結構。
隨著短視頻在海外成為主流,積累了豐富實戰經驗的中國企業必將從中獲益。例如,SHEIN借助網紅開箱、試穿點評與直播等模式強化了時尚平民化趨勢,迅速俘獲全球年輕消費者;泡泡瑪特以短視頻方式將明星佩戴的“拉布布”推向世界,用戶開盲盒時迸發的情緒在平臺上形成廣泛傳播,完成了情感鏈接與文化輸出。
毋庸置疑,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能夠將超級制造業能力與高度發達的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并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國家。這一過程不僅是對供應鏈效率的考驗,更是對用戶洞察與創新應變能力的全面挑戰。正是在這種高強度的淬煉中,中國企業在持續試錯與迭代中不斷進化。孕育這些“商業新物種”的土壤,正是一個全新的數字化、融合化的創新生態系統,這種優勢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結合的產物,是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與企業家精神的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