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趙娜 西安報道
“別人看著認為跳躍非常大。其實不是。”談起自己從職業軍人到創投機構合伙人,再到eVTOL企業創始人的身份轉換,泰中合投資創始合伙人、易飛智造創始人呂晨說。
在“科學家遇見投資人”閉門研討會西安交大專場結束后的企業走訪行程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來到呂晨在西安的“新戰場”——eVTOL整機企業易飛智造在西安的辦公室。
軍旅、投資與創業的三重經歷,讓他在這個新興領域中,兼具戰略視角與工程思維。
從軍旅生涯到投資征程
呂晨本科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在空軍及國家機關工作近20年。這段經歷讓他對中國國防軍工體系、航空航天產業鏈形成了完整的“認知地圖”。
2015年,泰中合投資正式成立。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這家投資機構聚焦前沿競爭科技、深耕航空航天裝備+AI,在十年之中依托軍工產業根基,構建了獨特的“機、彈、箭、星、網”體系化投資布局。
談及其對投資領域的選擇,呂晨說,商業航天、低空經濟與傳統軍工并非割裂的三條線,而是“技術同源”的延展,“大部分團隊和技術的本源都在軍工體系里。”
因此,泰中合投資創始團隊為項目選擇設置了清晰的門檻:一是必須是真正“有用的尖端技術”,能在可預見周期內落地;二是處在能夠發揮實際作用的產業鏈環節——尤其如是在軍工相關領域,則要具備民營主體真正拿到訂單的能力。
躬親入局創辦易飛智能
自2023年以來,低空經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空域劃分規則逐步清晰。隨之,多地陸續成立低空經濟專班,推動相關統籌協調和重大項目建設工作。
二十年的軍旅生涯為呂晨留下一張完整的航空航天體系知識圖譜。當低空經濟的產業大潮啟幕,他決定用一場躬親入局作為對這段經歷的致敬。
2024年,呂晨和曾供職于中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的老友共同創辦易飛智造。成立一年多來,公司已完成縮比樣機設計 ,圍繞的正是他反復強調的三個關鍵要素:構型、安全與動力系統。

- 在構型上,易飛智造選擇了相對穩健的部分傾轉旋翼方案。盡管這種設計犧牲了一些極致性能,但換取的是更可控、更安全的氣動與操控特性。
- 動力系統上,團隊推動自研先進航空混動系統。像整車企業掌握核心總成那樣,將“心臟”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 第三個抓手則“安全飛行智能體”。這是一套結合雷達、視覺和大模型的智能系統,用以作為飛行器的車機系統首要保障安全。
于呂晨和泰中合投資而言,這既是團隊在eVTOL時代進行產業鏈投資的第一塊拼圖,或者也是面向低空無人駕駛未來的技術前置。
跨界者的類CVC創業路
在訪談中,一個細節頗為鮮明:談到投資人時,呂晨習慣用“他們”代指。這不自覺的距離感,折射了他的角色定位——相比財務投資人,自己更像一位站在產業一線的創業者。
從這個角度看,易飛智造是呂晨在低空飛行器鏈條上的第一個落子;而圍繞這家整機企業,他在產業鏈兩端同步布局:一端是航空混動系統、飛控系統、安全飛行智能體等核心技術企業,另一端,則是在雷達組網等低空基礎設施領域的布局——例如投資西安本地企業八陣圖電子。
這種“產投一體”的路徑,也延展到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的合作。今年以來,呂晨帶隊赴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與地方政府交流,表示將持續做好項目推薦和共同培育,在項目研判、企業招引、特色園區培育壯大等方面深化合作。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呂晨也談到投資人、工程師與政府部門的不同視角:投資人最為樂觀,工程師最為嚴謹,而監管方關注的是行業的整體安全與長期發展。
“各方在技術、安全與政策之間的博弈,展現了低空經濟發展的復雜性,也共同推動著這個行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在呂晨看到的未來,未來五年仍是eVTOL行業的準備期,之后才會進入商業化應用和加速擴張階段。
真正的低空領域無人駕駛將在未來二十年內實現。那時,人們將可以乘坐空中小巴在城市間穿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