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欣 常熟報道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織的關鍵時期,科技成果轉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彰顯。近日,創新成果播種行動(常熟站)在江蘇省常熟市舉辦。作為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科技創新成果播種行動的首場活動,此次會議為科技成果轉化為落地現實的生產力提供了可復制的縣域實踐樣本。
政策賦能: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與產業格局重塑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的關鍵環節,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工信部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趙超凡在此次會議中強調,工信部緊抓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契機,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從源頭供給、轉化路徑、技術基礎等多方面發力。
趙超凡表示,從源頭供給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高質量發展專項創新及 “揭榜掛帥” 等技術攻關新模式,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在平臺搭建方面,加強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載體,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轉化路徑上,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完善技術轉移、企業孵化、技術推廣等機制。在技術基礎方面,持續推進標準質量服務平臺建設,成立行業標準化組織,制定成果轉化相關標準。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園區和產業集群研究部主任胡鵬現場介紹稱,創新成果播種行動主要采用 “1+N” 模式分三階段推進。“1” 即以工信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為核心,“N”涵蓋各類技術成果轉化服務組成的創業服務集群。選種階段,創新成果播種行動著重征集企業需求,借助中小企業服務網的大模型精準匹配企業需求,遴選科技成果項目進行路演。運用中小企業服務網相關板塊功能為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提供技術咨詢、分析、調研、對接等服務。育苗階段,重點助力企業入駐匹配的產業集群和園區,同時借助數據畫像創新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專精特新、科創e貸等產品。到了培優階段,則聚焦支持企業規模化生產,提供出海服務,助力提升企業競爭力。
“通過創新成果播種行動這場活動,創投機構有機會和中科院等科研機構孵化的項目進行充分交流,通過精準路演錨定‘金種子’,提升了對早期項目的篩選效率。”創投機構蘇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政府、科研機構及上下游企業的深度交流,幫助其預判行業趨勢,提前布局前沿賽道。活動不僅促成了各方資源的整合,更助力企業構建人才儲備、技術壁壘與生態協同的長期競爭力,為下一步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蘇州長城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德利表示,由于信息不對稱、資源有限等原因,中小企業在尋找具備高適配度的科技成果時像“無頭蒼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快速發展。播種行動搭建了精準對接平臺,通過一場活動集中接觸到大量優質的待轉化科技成果,還可以利用大模型精準適配,這為中小企業打破了科技成果獲取難的“緊箍咒”。另外,通過參與活動,還能獲取多方面服務保障,如借助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享受“找政策”“找市場”“找資金”等服務,幫助科技成果“找得到”“轉得好”。?
縣域實踐: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常熟樣本”
創新成果播種行動此次落地常熟市,系該成果首次在縣域經濟發達地區生根發芽。那么,為何常熟能脫穎而出?
“創新的種子需要根植于適宜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常熟就是這樣一方創新創業的熱土。”常熟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偉稱,2024年常熟規上工業總產值超4900億元,擁有工業企業超1.5萬家,其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89家,更涌現出了龍騰、特鋼、亨通、華海、聚福科技等一批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連續四年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前三,具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廣闊空間和巨大需求。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翁啟文稱,作為長三角集聚區,常熟市具備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崛起的應用場景。
據了解,此次創新成果播種行動精準聚焦常熟重點發展的高端裝備、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這四大產業領域。常熟市委、市政府積極主動作為,深入企業調研,廣泛收集并系統梳理了上百家企業的技術需求,精心繪制出技術創新 “需求地圖”,以此促進優質科技成果與本地企業實現高效對接。
據本報記者現場了解,本次活動促成21項創新成果與50家常熟企業對接,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此外,2025年常熟市計劃未來三年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20家,為這些企業提供創新載體、資金、人才等支持。
趙超凡稱,下一步,工信部將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一是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頂層設計;二是培育一體化技術市場,推動信息對接、數據共享、規則對稱及跨區域技術,促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三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校開展技術轉移,擴大技術經理的培養規模,規范社會化程序,穩步推進技術經理人的職稱評審改革等;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采用 “先使用后付費” 模式向中小企業許可成果,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完善成果價值的評估機制,促進技術供需智能匹配和篩選。
綜合來看,科技創新成果播種行動通過“選種-育苗-培優”全流程服務,構建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生態,將常熟打造成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示范樣本,從而助力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國際化發展。隨著工信部“1+N”播種體系在全國逐步布局,常熟樣本有望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從“試驗田” 邁向 “示范園” 的起點,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