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陳白
“大家好,我叫韋東奕,這是我的賬號。”
最近,數學天才韋東奕一則僅有3句話4秒鐘的短視頻迅速引發全網關注,目前該賬號已吸粉超2000萬。在此之前,其實很多人都聽說過韋東奕的故事,這位北京大學數學系研究員曾因手提饅頭、礦泉水登上過熱搜榜。在那之后,他甚至被封為“韋神”,可見網友對他的關注度之高。
流量時代的“造神”狂歡,往往始于對個體獨特性的過度放大。韋東奕手提礦泉水瓶、肩背帆布袋的形象,被不斷符號化,成為“純粹學者”的代名詞。他的生活細節被解構成“勵志模板”:不用智能手機、三餐簡樸、專注數學研究……但是,這些本應屬于個人選擇的特質,卻在流量邏輯中逐漸被賦予了某種“道德標尺”的意義——人們一邊為他的“不食人間煙火”感動,一邊又通過“韋東奕堂哥揭秘”“韋神同款”等標題,試圖從他的生活縫隙中挖掘更多“故事性”的內容。
但問題是,這種獵奇式的圍觀,對韋東奕來說,真的有好處嗎?從目前公開消息來看,我們無從得知韋東奕開設賬號的真實原因。但韋東奕所展現出的樸素形象、專注學術的特質,以及因過度關注引發的輿論風暴,正在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流量時代對天才的“消費主義”邏輯與對科研環境的深層焦慮。從“韋神”的走紅到圍繞他的爭議,我們當下其實更需要思考的是:一個真正的天才科學家,究竟需要什么?
在短視頻平臺上,韋東奕的數學貢獻被簡化為“兩次國際奧數滿分奪冠”,而他近十年發表的數十篇頂級期刊論文、在偏微分方程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卻鮮少被提及。這種“去學術化”的傳播方式,不僅模糊了公眾對科學本質的認知,也容易讓科學家的價值評判標準被扭曲。
當網友熱議他的牙齒健康、穿衣風格時,那些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卻可能被忽視。從科研經費的穩定投入,到學術評價機制的去功利化改革;從實驗室設備的現代化升級,到青年學者職業發展的多元路徑規劃,這些才是構建科學家友好環境的基石,而非將他們推上流量神壇的虛假榮耀。
作為科學家的韋東奕,相信在他心里,真正的成功肯定不在于社交媒體的粉絲數,而在于他能否在一個包容、可持續的環境中,持續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
流量狂歡的背后,還是社會對科學家精神的誤讀與錯位。許多人既渴望看到“純粹的知識分子”,又忍不住用世俗標準衡量他們;既希望他們遠離名利場,又期待他們成為公眾話題的主角。這種矛盾心理,本質上源于對科學本質的膚淺理解。科學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需要系統性支持的集體事業。
韋東奕的故事,終究不該成為一場流量實驗的樣本。這并不是說韋東奕不能獲得流量,而是希望大家對于他的關注點,應該從獵奇的圍觀和無厘頭的“接韋神”的視角平移。
我們應當期待的是,當人們談論韋東奕時,不再聚焦于他的衣著或牙齒,而是他的論文被引次數、他的理論對世界的影響,那時我們才算是真正地尊重科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