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中馬兩國企業在東盟博覽會展臺上達成合作,圖片由馬來西亞駐廣州總領事館提供)
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9月21日,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下稱“東博會”)在廣西南寧閉幕。來自60個國家的3260家參展企業滿載而歸。截至9月20日,本屆東博會共取得成果超700項,其中經貿項目簽約超500項,多領域、多形式成果超270項。
今年東博會有一大亮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的馬來西亞組建了由70多個機構組成的代表團參展,共設約80個展位,涵蓋食品飲料、日用消費品、教育服務、電子科技等多個領域。馬來西亞駐廣州總領事館貿易領事法拉哈娜·卡馬魯丁表示,馬來西亞已連續22年參展,東博會不僅是馬來西亞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通道,更是推動馬中經貿關系不斷深化的橋梁紐帶。除了食品飲料、棕櫚油等傳統的優勢產品,法拉哈娜還強調,馬來西亞希望能在高新技術等新興領域與中國加強交流與合作。
引發關注的是,本屆東博會成色十足的高科技元素。其中,AI或AI賦能展品占總參展展品比重超50%。首設的AI專館展出約1200項展品,涵蓋約20款大模型、60款智能機器人、230款數字服務平臺等,涵蓋多家頭部企業的最新成果。值得關注的是,“AI唱主角”還是中國和東盟國家深度合作和互動的體現,比如,首次參展的馬來西亞科技創新部就帶來了綠色能源AI場景化應用,打造一場跨越國界的科技展會。
與東博會同期舉行的,還有由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主辦的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圓桌會。來自中國和東盟的嘉賓,聚焦當前區域人工智能合作重點議題以及未來方向展開討論,通過人工智能引領推進產業變革,促進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深入發展。
東博會搭橋,企業互動熱絡
連續22年參展,馬來西亞的機構和企業早就把東博會視為連接中國市場的重要貿易平臺。
在東博會馬來西亞館,最火爆的“展位”莫過于由馬來西亞政府主導的舞臺——每位參展商都有機會上臺推介產品和增值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商務配對。其中包括一系列馬來西亞特色商品,比如榴蓮、白咖啡、燕窩等農產品和醫療保健、人工智能、化妝品等在內的高價值領域產品。
一連五天,這個舞臺上的推介活動被排得滿滿當當,中馬企業的配對與合作每天都在上演,當中就有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與馬來西亞榴蓮大哥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趙迪瓊表示,與馬來西亞企業建立合作后,一方面,學校可以為東盟國家的留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另一方面,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平臺支撐。
(馬來西亞榴蓮大哥公司希望把更多本土水果帶到中國市場,圖片由馬來西亞駐廣州總領事館提供)
馬來西亞傳統食品企業美肯滋的負責人直言,東博會是一場“驚喜之旅”。展會開始不久,美肯滋就與廣西、廣東的客戶簽下兩份訂單,總額達50萬馬幣。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帶來的四種口味產品包裝精美,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其中辣味產品尤其暢銷,超出了預期。
越來越多新成員積極參與東博會,這一現象也鼓舞了不少參展的“老朋友”。馬來西亞達陸旺進出口有限公司主營特色水果雪糕,該公司負責人Lay Hieng Seng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已經連續十年來東博會參展,歷經多年,他的公司已經發展為“以馬來西亞為產地,中國企業負責部分產線生產、銷售”的模式,“現在在廣州南沙港碼頭附近,也設有我們的生產基地。”
Lay表示,每年參加東博會,他都能見證不少新變化,比如今年參展的東南亞國家企業數量再創新高。他表示,“對東南亞的中小企業來說,中國展會規模大、機會多,是極為難得的窗口。”展館內各處火爆的洽談場景,無不顯示著東南亞企業“創市場”的成效。
展會期間,多家馬來西亞企業與中方潛在買家達成合作意向。9月19日,部分企業在馬來西亞—廣西食品企業對接會上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馬來西亞清真咨詢公司(HQC)是馬來西亞政府指定的出口營銷管理機構,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凱魯·沙里爾表示,“我們希望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3.0升級的機遇,推動更多馬來西亞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他強調,馬中兩國已簽署多項國際貿易諒解協議,中國企業可充分利用關稅優惠條件,擴大馬來西亞產品的進口與銷售規模。
中馬企業合作無間,正帶動兩國實現強勁且富有韌性的經貿增長。近年來,中馬兩國經貿合作勢頭強勁,成果豐碩。馬來西亞一直是中國在東盟的重要貿易伙伴和投資目的地。202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2120億美元,比兩國建交時增長近千倍,中國連續16年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彰顯雙方巨大的合作潛力與廣闊的合作前景。
“近年來中馬合作的成果在兩國關系不斷向好的基礎上實現明顯增長,特別是經貿合作的領域、層次、效率和影響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成果。”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國際文化學院特聘研究員楊體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馬經貿合作的外溢成果也越發顯著,最典型的是為兩國構建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中馬共建“一帶一路”中的硬聯通、軟聯通和心聯通。
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秘書處秘書長楊雁雁表示,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推進,中馬兩國經貿往來必迎來更多的機遇,而且順應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兩國合作必須加快從傳統產業走向高附加值產業,加大科技創新與研發投入,引入高端服務業與新興產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她認為,中馬可以在以下領域加強合作:一是,在綠色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應用等新興領域加強投資,推動技術交流與產業升級;二是,中馬企業在食品加工、清真產業及高端制造等方面開展合資合作,拓展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市場;三是,推動中馬企業在物流、金融、跨境電商等服務領域加強合作,進一步打通供應鏈和資金鏈,降低營商成本。
楊體榮也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實施生效后,可以期待的是,中馬經貿合作會出現規模擴大化、領域縱深化、影響多元化、發展持續性增強等變化,比如在服務貿易、高科技、人工智能、跨境教育等領域加強合作。
AI產品成東博會新力軍
本屆東博會的一大亮點是人工智能(AI),首次設立了規模達1萬平方米的AI專館,約1200項國內外的前沿AI產品在此亮相。走在主題展館,手術機器人、AI眼鏡、無人機等產品讓人目不暇接。數據顯示,東博會AI專館貿易成交額超1.4億元人民幣。
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稱,AI加持的東博會正積極推動中國與東南亞經貿合作從“傳統航道”轉向數智賦能的“全新賽道”。
多個東南亞國家機構是首次參展。比如馬來西亞科技創新部就邀請了一批高科技企業亮相,帶來了涵蓋綠色能源開發、AI 場景化應用等領域的前沿技術與解決方案。馬來西亞等國家聚力打造跨越國界的“科技大集”,顯示東南亞國家紛紛擁抱AI技術,逐步邁向以創新和人才等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
近年來,馬來西亞積極發展AI產業,致力于成為下一代東南亞人工智能與數據中心的重要樞紐。新華社報道,馬來西亞在去年設立了國家人工智能辦公室(NAIO),是推動該國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發展的政府機構,旨在促進創新、加強跨部門合作以及加速政府、行業等對人工智能的運用,增強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能力,助力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改善公共服務。數據顯示,目前,馬來西亞數字產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有預測認為,到2030年,馬來西亞的電子商務產值將達到250億美元。
在參與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主題的圓桌會議期間,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資訊科技與數碼經濟機構運營長盧傳文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稱,馬來西亞國家人工智能辦公室的職責,就是作為一個協調機構,從整體上審視市場并制定戰略,特別是幫助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目前馬來西亞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涵蓋大學、解決方案公司等,國家人工智能辦公室的職責就是要聯結這些環節。
盧傳文見證了過去幾年里馬來西亞推動了大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尤其是中小企業,從數字化轉型逐步走向人工智能的自動化。他表示,在下一階段,馬來西亞要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環境、私營部門等,這就是馬來西亞人工智能產業的整體戰略。
采訪中,盧傳文毫不諱言馬來西亞相較于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差距。“在過去五到十年間,中國在AI研發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和研發支出,中國啟動研發的時間比許多國家都要早,這正是我們落后較多的領域。”他進一步表示,中馬在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將有較為廣闊的合作空間,雙方合作的優勢是可以共同學習并開發AI新項目。
中國的先進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連接起東南亞市場需求,成為中國和馬來西亞合作的又一動力來源。
位于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市的中國—馬來西亞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內,阿里云、大疆、深度求索(DeepSeek)等十多家中國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在此云集。據了解,這一實驗室由廣西北投信創科技投資集團與馬來西亞電子政務集團(MYEG)聯合組建,也是馬來西亞唯一獲得政府認可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據了解,雙方正共同建設“面向中國—東盟的數字證照跨境服務平臺”,推動中馬兩國數字身份互認的落地應用,通過AI智能體,中國“星火·鏈網”和馬來西亞Zetrix區塊鏈的結合,可以實現兩國公民在駕駛資格、金融、旅游等領域的跨境身份無縫驗證。
楊體榮分析稱,近年來,中國和馬來西亞在AI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提升系統性,從頂層設計到中間平臺,再到項目落地與人才培養都取得明顯成果。但同時這些合作還面臨著基礎設施迭代、網絡數據安全、AI倫理等發展挑戰。
“展望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與東盟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對接,加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識、人才供給,開展更多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提升協同發展的效能。” 他補充稱。
為深化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協同發展,東盟秘書處企業和利益相關者參與局助理局長恩海凱也提出了幾個合作建議:一是將人工智能打造為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運用人工智能來解決現實問題,比如提升糧食安全,改善教育可及性,增強氣候應對的適應力,優化災害管理并擴大醫療健康保障;
其次,是推動數據標準治理與合作,東盟與中國要引領可信數據流動的規則制定,簡化中國—東盟海關通關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流程,切實惠及企業;
第三,加強區域與全球伙伴關系,加強跨部門對話以及與對話伙伴和國際組織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