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近期,上海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的通知。10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科委副主任屈煒介紹《若干措施》的有關情況。
上海對“未來產業”的定義是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顛覆性、前瞻性的新興產業,后者被視為上海搶占科技前沿制高點、塑造全球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這場發布會勾勒出了上海發展未來產業的全景脈絡:從戰略方向到執行抓手,從空間布局到資本支撐,一幅多層次、全要素的未來產業培育藍圖正在鋪展。
機制上,上海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整合創新資源、貫通產業鏈條的重要抓手;空間上,提出市區協同建設未來產業集聚區,并積極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資本上,已設立總規模約15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并完成18只子基金的投資決策工作。
可以看到,一場由“機制—空間—資本”共同驅動的系統性變革,已在這座城市內部加速生成。

(圖源:IC photo)
機制護航:從戰略敏捷到全鏈支撐
在上海,“機制—空間—資本”的飛輪正在加速成形。其中在“機制”一端——政策與制度領域的創新探索,為未來產業的生長明確了方向與節奏。
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是一場系統性工程。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若干措施》再次明確六大重點發展領域: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 。這既是對全球技術趨勢的前瞻回應,也與上海現有的科創與產業基礎緊密呼應。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介紹,《若干措施》中重點領域的研究確定,核心邏輯是先錨定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再貼合上海的科技優勢和產業基礎,通過“研判趨勢、做強優勢、精準發力”的思路系統推進。
在具體機制上,上海構建了“四位一體”培育機制,包括項目經理團隊主責、重點任務清單突破、未來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集聚區支撐。
在該機制中,項目經理團隊是適應未來產業培育機制而打造的一支復合型、高素質、專業化力量;任務清單則是“作戰地圖”,通過把未來產業的發展重點明確細化成具體任務,弄清楚“該干什么、往哪發力”。
與之配套的,是定位為市級“功能性母基金”與“耐心資本”的未來產業基金,將重點聚焦顛覆性創新、多學科交叉創新及前沿平臺性技術領域;承載著未來產業發展“核心空間載體”功能的集聚區,則有望實現企業入駐即可就近對接合作伙伴、中試平臺與應用場景。
此外,根據《若干措施》,上海還通過政府采購、金融支持、人才引育、國際合作與標準制定等多維度強化要素保障,形成從技術驗證、成果轉化到場景落地的連續支撐體系。
屈煒在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將努力確保每個領域的培育舉措,都貼合其發展實際,真正把趨勢機遇轉化為上海未來產業的發展優勢。
市、區協同:以集聚區帶動“從點到群”
機制確立之后,關鍵在于“承載”。未來產業需要的不僅是科研空間,更是能將場景變產能、創新變產業的空間組織力。
在打造產業集群高地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建設未來產業集聚區和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或者可以說,上海正在構建的是一個市級統籌、區級承接的未來產業空間體系。
當前,上海已在浦東、閔行、楊浦、臨港等啟動建設了若干未來產業集聚區,謀劃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制定專項政策支持,助力先導區高質量發展。
浦東無疑是上海未來產業布局中的“主戰場”。 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李慧介紹,浦東已構建形成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全鏈條的創新孵化體系。在浦東的未來產業集群建設中,張江作為首批上海市未來產業先導區,已在模力社區、機器人谷、創博園等區域形成具身智能、硅光等未來產業集聚。
在“張江再出發”的進程中,浦東新區正在以更大尺度推進空間與資本的協同。
“下一步,浦東將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前瞻的布局、更務實的舉措,落實《若干措施》要求,爭取到2030年形成若干個世界領先的未來產業集群。”李慧透露,除了持續聚焦重點領域發力,浦東還將加大雙創產業空間供給、持續放大金融功能優勢。
此前,浦東提出“兩個100萬”計劃:第一,3年內推出100萬平方米以上并且日租金不超過1元每平方米的創業空間;第二,3年內推出100萬平方米以上的、月租金不超過2000元的青年公寓。李慧提及的加大雙創產業空間供給,即包括加速“兩個100萬”政策實施落地。
而在創新資本領域,浦東則將發揮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未來產業基金、浦東引領區基金、科創母基金、天使母基金等引導作用,壯大耐心資本,探索優化創投體系,深化招投聯動、孵投聯動。
“基金—社區”雙輪驅動的創新飛輪
如果說“四位一體”機制是“骨架”,集聚區是“肌體”,那么資本與人才生態則是上海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的“血脈”。
為支撐這一體系,上海已設立總規模15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該基金定位為逆周期耐心資本,重點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和引導作用,聚焦推動科技“從0到1”原始創新轉化。
據發布會現場信息,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已完成18只子基金的投資決策工作。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今年預計一共投資20—30只子基金,還將在可控核聚變、腦機接口、量子計算、下一代光源等領域進行直投項目布局。
與基金并行運行的,還有一個名為“上海未來啟點社區”的創新組織平臺。
今年9月的2025浦江創新論壇期間,上海未來啟點社區正式啟動。在魏凡杰看來,未來產業基金和未來啟點社區有望形成“基金-社區”雙輪驅動的創新飛輪效應。
上海未來啟點社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創業空間,而是一個以認知前置、資源連接為核心的開放生態。它通過組織化發現與跨界協同,推動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匹配,形成從源頭認知到產業放大的加速循環。
這意味著,通過基金與社區的雙輪驅動,上海將能打造出一個具有自我生長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里,科學家可以更快完成從概念到中試的跨越,資本可以更有效識別長期價值,產業鏈可以在更短周期內完成協同擴張。
“未來10年,如果中國能有效解決‘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10’的早期成果轉化問題,就會誕生很多改變產業發展趨勢的偉大公司。”在物理學出身的魏凡杰看來,“基金—社區”模式的核心價值正在于此——它能推動一批真正懂科學、又對產業有深刻理解的人攜手合作,把不同領域的人才和資源聚集起來,融合后產生如同“可控核聚變”般的能量,催生未來產業的“核爆點”。
從政策設計到制度創新,從集聚區到基金群,上海正在以一種“系統性試驗”的方式為未來產業鋪路。這里的每一次機制突破、每一次資本投放、每一個項目經理的清單更新,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目標——讓創新真正“跑起來”。
未來產業的生長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場長周期的“點火實驗”。
當政策、資本與空間在上海匯聚,創新的力量正被一點點點燃。盡管產業“核爆點”的到來尚需時日,但這座城市的創新生態,正在以可感的速度向上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