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比特幣再現過山車行情。10月6日,比特幣在盤中飆升至126251美元的歷史峰值,但四天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出人意料的關稅言論引發全球市場震蕩,比特幣隨之開啟跌勢。
11月17日,加密貨幣熊市進一步加劇,比特幣跌破9.4萬美元,抹去今年以來所有漲幅,自10月6日觸及的紀錄高點暴跌逾25%。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特幣價格大幅回調并抹去年內漲幅,核心在于美元流動性邊際收緊。美聯儲政策預期轉向,市場降息預期降溫,資金成本上升直接沖擊高波動性資產,機構投資者被迫削減杠桿頭寸,拋售壓力加劇。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支持敘事逐漸失效,全球監管趨嚴打破“加密資產絕對安全”的幻覺,市場意識到比特幣難以同時扮演投機與避險的雙重角色,政策紅利預期降溫。
本輪風險資產比特幣暴跌背后的一個“異常”現象是,風險資產黃金也同步下跌。新火研究院院長丁元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風險資產(如美股、加密貨幣)與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同步下跌,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這通常發生在市場流動性出現系統性收縮、資金普遍趨緊的極端環境下。
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同步下跌,背后是否暗藏更大危機的信號?
比特幣抹去年內漲幅
今年這個比特幣本來屢創新高的年份,邁進四季度卻風云突變,比特幣已經抹去年內所有漲幅。
OKX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偉對記者表示,近期,比特幣連續下跌。短期來看,這主要是宏觀流動性緊張、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以及加密行業自身周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10月初比特幣曾攀升至新的歷史高點,但隨后市場缺乏持續資金流入,高杠桿倉位在上漲后逐步回吐,疊加外部流動性收緊,形成明顯的拋壓。
此后,美國財政與貨幣政策前景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交易者的觀望情緒,風險資產、避險資產整體承壓,從美股到黃金再到加密貨幣均出現同步下跌。
整體而言,比特幣抹去今年漲幅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在丁元看來,本輪下跌的核心在于宏觀預期、資金流動與市場情緒的三重壓力。
宏觀預期反復,市場對于美聯儲12月是否會再次降息的預期反復不定,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資金面壓力方面,近期加密貨幣ETF出現連續凈流出,部分機構和 DAT(數字資產庫管)相關主體也放緩了配置步伐。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ETF階段性以贖回為主,市場缺少外部流入資金的支撐;心理層面創傷,10月11日史上最慘烈的清算事件后,市場情緒嚴重受挫,場內去杠桿加速,衍生品持倉量下降。流動性修復緩慢,整體交易意愿走弱。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輪大跌后,比特幣已經回吐特朗普上任以來的漲幅。丁元表示,大部分政策已在年內被市場消化,例如戰略比特幣儲備、穩定幣立法推進等。美國推動加密產業發展的長期方向并未改變,穩定幣、代幣化證券以及更完善的合規框架仍在推進中。
此前,市場對特朗普政府可能帶來的加密政策利好抱有較高預期,尤其是其早期發布的一些監管政策,讓部分交易者預期政府可能延續甚至強化對加密行業的支持。然而,趙偉提醒,隨著后續缺乏新的持續性明確利好,加上近期美國地方選舉結果及相關政策信號出現變化,這種預期在部分市場參與者中逐漸減弱。
在趙偉看來,這一變化釋放了兩個信號:其一,政策驅動的行情預期需要關注持續性和落地情況,是否能打開更多資金流入渠道;其二,加密資產價格越來越依賴宏觀環境,同時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性也在增強。
后市怎么走
今年大部分時間里,機構是比特幣價格的核心支撐,但需要警惕的是,近期機構資金也有所流出。
趙偉分析稱,在比特幣本輪周期的上漲中,機構資金一直是比特幣價格的重要支撐,它們通過持續配置為市場提供了穩定性。然而,近期隨著宏觀流動性趨緊、美股及其他風險資產承壓,以及政治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部分機構選擇暫時退出市場,這導致比特幣短期內出現明顯回調。同時,高杠桿倉位的回吐和市場情緒波動也加劇了短期拋壓。
在多空因素交織的情況下,比特幣短期價格可能繼續受宏觀流動性和政策環境影響而波動,但從更長周期看,趙偉認為,比特幣市場基礎仍然存在。全球資產多元化趨勢、長期資金不斷增加,以及機構參與度提升,都為比特幣未來潛在上漲奠定了基礎。
在丁元看來,長期來看比特幣對沖通脹、貨幣貶值和政治動蕩風險的敘事仍具潛力,但要成為主流尚需時間。近期下跌并不能完全否定其長期價值,反而是一次市場“去偽存真”的過程。
比特幣機構化配置與ETF渠道的成熟、合規化框架的完善,以及支付與鏈上金融滲透的結構性需求仍在,丁元認為,這些是支撐主流資產長期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許多相關性指標均處于歷史底部,因此不應該讓短期的過度恐慌影響長期的倉位配置。主流資產的長期風險回報依舊占優,其對沖部分風險的敘事有望在更成熟的合規框架下逐步被市場接受。
未來也有一系列挑戰。機構資金是比特幣價格的核心支撐,但近期ETF凈流出暴露其敘事邏輯的脆弱性。王鵬分析稱,盈利回吐需求與監管不確定性雙重壓力下,機構被迫減倉。比特幣對沖通脹的敘事面臨挑戰,其價格波動率遠超黃金,且與美股高度同步,難以獨立對沖風險。未來比特幣需完成從投機工具到價值存儲的敘事重構,突破監管合規性與技術信任兩大瓶頸:全球監管政策分化可能限制市場擴容,區塊鏈安全性若無法抵御攻擊,其價值根基將動搖。
自2017年暴漲逾13000%闖入主流視野以來,比特幣始終在暴漲暴跌的循環中輪回,當年創下紀錄后次年便暴跌近75%。
在王鵬看來,比特幣的暴漲暴跌是金融市場對去中心化貨幣體系的一次壓力測試,其價格波動不僅反映流動性變化,更揭示傳統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未來比特幣若想成為主流資產,需完成敘事重構,而這一過程可能伴隨更劇烈的市場波動與監管博弈。對投資者而言,理解比特幣的“鏡像屬性”——既是風險放大器,也是危機預警器——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
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雙雙下跌
需要警惕的是,在風險資產比特幣大跌之際,避險資產黃金也在同步下跌。
王鵬對記者分析稱,傳統避險邏輯失效的核心原因是美元流動性緊張,投資者被迫拋售所有資產以獲取現金,導致價格集體承壓。美元指數強勢表現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吸引國際資金回流美國,新興市場資產價格承壓。若美聯儲維持鷹派政策,流動性危機可能蔓延至更廣泛金融領域,引發企業債務違約等系統性風險。
期貨經紀商Altavest聯合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Michael Armbruster也表示,短期內,隨著投資者尋求流動性,黃金可能與其他風險資產同步波動。
在電影“大空頭”原型、傳奇投資者邁克爾·伯里做空Palantir Technologies后,市場對人工智能泡沫的擔憂揮之不去。BullionVault研究總監Adrian Ash指出,若AI板塊持續拋售,至少短期內,那些試圖用黃金對沖科技股風險的投資者恐將失望。
眼下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的正相關性意味著,在股市、加密貨幣市場虧損的投資者正急于通過變現黃金收益,來彌補損失。Bitwise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Matthew Hougan表示,整體市場處于風險規避狀態,加密貨幣是“煤礦中的金絲雀”,是最先出現波動的資產。
很多投資者在追求收益的驅動下,會用所謂的“避險資產”來替代現金。然而,當流動性收縮時,這些資產同樣會被迫賣出以回籠現金。在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對各類資產會“一視同仁”。因此,近期各類資產價格相關性增加,同步下跌。丁元告訴記者,這表明市場正經歷一輪更深層次的流動性壓力測試。真正能在極端行情下避險的是現金、短期國債和貨幣基金這類現金等價物、隨時能變現的高流動性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