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賴鎮桃
走在有著“中國科技第一展”的深圳高交會,隱約有種在參加廣交會或者香港展會的錯覺——因為來逛展的外國人面孔越來越多。他們會被人形機器人這些國產高科技吸引駐足,不時掏出手機拍照、和機器人擊掌互動;看到合適的展廳再走進去詢問,互換聯系方式后再拿著一疊資料走出來繼續逛。
來自法國的采購商ali maher dalati在香港經營著自己的公司,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已經來過好多次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也參加過全球很多科技和行業展會,但“許多新技術、新產品都是在高交會才見到”。他坦言,今年關稅、保護主義讓生意變得難做了,但是一些領域還有新機會在出現,關稅、價格變貴不是問題的全部,我們還有技術和科技。
在高交會現場,記者和幾家新能源、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聊了聊,他們普遍看好海外市場的增長,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面臨一些或共性或細分的需求,比如人形機器人出海的一大背景正是全球人力成本上升和制造業升級,新能源走出去則既要解決中東的風沙也要適應俄羅斯的高寒氣候。這些中企能做的就是精準抓住需求、用技術打磨產品,時至今日,一些競爭規則依舊沒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