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郭聰聰
近期,央視新聞報道的一則新聞引發社會關注:一名律師在銀行網點辦理取款業務時,因被要求配合反詐工作詳細說明資金用途,最終未能成功取款。

在電信網絡詐騙數量居高不下、手段日益隱蔽,對抗強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反詐“誤傷”正在從偶發事件演變為行業性難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打破銀行間的“信息孤島”,實現精準防控,正在成為行業破解困局的關鍵方向。
反詐誤傷引熱議,取現遇阻背后的困擾
據央視新聞報道,周筱赟律師在建設銀行某網點遭遇了一次波折的取款經歷——因被要求配合反詐工作,詳細說明資金用途,他最終未能成功取款。這一事件曝光后,引發公眾對反詐措施“誤傷”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
周筱赟律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公開自身遭遇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通過個案推動反詐誤傷事件的減少。他指出,當前反詐誤傷已非偶發情況,“現在取現幾千元就可能被上門核實,轉賬幾千元個人賬戶就會被凍結,有不少民眾都面臨這樣的困擾”,這類情況已影響到居民正常生活與資金使用。
據媒體針對多省份銀行網點的調查顯示,各地銀行的大額取款門檻與反詐措施差異明顯。在山東、河南等詐騙高發省份,不少銀行的核查門檻低于5萬元,除了詢問資金來源與實際用途,還會重點核查資金入賬時間、取款人真實意愿等信息。
一位金融科技從業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這位律師取現受阻,可能并非單純因取現防控要求嚴格,也可能與其賬戶存在可疑交易記錄相關,觸發了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他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這是銀行的“灰名單”機制——該機制由銀行依據賬戶歷史交易支付記錄及資金動向特征建立,比如賬戶出現大額陌生人轉賬、長期閑置后突然有資金流動等異常情況,該賬戶會被系統標記,后續交易就將面臨重點核查。
事實上,普通民眾普遍支持反詐工作,認可其守護財產安全的重要價值。周筱赟告訴本報記者,“反詐的初衷當然是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應當做到源頭治理、精準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反詐“誤傷”范圍正從大額交易向小額業務蔓延——原本針對可疑大額交易的防控措施,逐漸下沉至日常轉賬、取現等高頻業務中。
這一變化,與電詐手段“無限趨近于正常人交易”的形勢直接相關,黑產隱蔽化的作案套路,倒逼防控措施不斷前置、細化,卻也客觀上擴大了“誤傷”概率。
電詐形勢嚴峻:手段迭代突破傳統防控
取現遇到困擾的背后,是當前電信網絡詐騙形勢的日益嚴峻。或許有人會問,電詐與普通取現有什么關系?答案在于洗錢環節——電詐并非孤立犯罪,而是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其中洗錢不僅是關鍵一環,也是與普通民眾關聯最緊密的環節。
當前,反詐工作正面臨雙重壓力:案件數量居高不下,作案手段更在迭代升級。這一嚴峻態勢在涉“兩卡”(銀行卡、電話卡)犯罪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202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發布會上披露數據顯示,涉“兩卡”(銀行卡、電話卡)犯罪仍處高位——2020年以來,全國法院一審審結幫信犯罪案件逐年增長,2023年超10萬件;雖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案件數大幅下降,但涉“兩卡”的幫信、掩飾隱瞞犯罪總體仍居高位。
從涉案人員特征來看,“三低一高”的特點鮮明:低齡化、低學歷、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特別是未成年人、在校學生涉案問題突出。一些電詐、洗錢犯罪團伙正是利用他們涉世不深、法律意識淡薄的弱點,誘使其出售、出租“兩卡”,甚至發展部分人為“卡頭”。
比案件高發更值得警惕的,是電詐手段的技術化革新。如今的電詐已不再是“猜猜我是誰”的傳統套路,詐騙分子全面運用AI換臉、NFC等新技術武裝作案流程,騙局的迷惑性與成功率顯著提升。
此外,洗錢環節的隱蔽化升級,也十分令人擔憂。
電詐分子為繞過銀行風控,開始使用“無限趨近于正常人”的隱蔽方式——利用日常支付結算方式洗錢,甚至誘騙法律意識淡薄的學生、老年人等群體成為“卡農”(在不知情下出售、出租銀行卡用于洗錢),讓正常賬戶淪為洗錢工具。
這種“借用好人賬戶做壞事”的模式,也日益模糊了風險邊界,讓金融機構難以通過交易表面特征識別風險。
反詐“誤傷”困局:防控與便利的平衡之道
當前,反詐工作正在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循環:詐騙手段越隱蔽,銀行防控越嚴格,“誤傷”概率越高,用戶不滿情緒越強烈。而這種內部矛盾的激化,恰恰給了詐騙分子可乘之機,形成“各方損耗、黑產受益”的局面。
如何在筑牢反詐防線的同時保障用戶權益,實現防控與便利的平衡,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銀行作為資金流動的關鍵節點,被賦予了重要的反詐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應對可疑交易進行識別、監測與報告機制。但這份職責背后,是銀行風控能力的天然局限。
銀行本質是服務型機構,既非執法主體,也非頂尖科技企業,其風控模型多依賴行內交易數據,缺乏跨領域的外部信息支撐。
一名國有行的業務人員向本報記者透露,“在反詐監測上,單一銀行對賬戶的把控是非常有限的,只能查到本行內部的資金運轉。”
而如今電詐手段持續翻新,洗錢方式日趨隱蔽,從日常支付到賬戶借用,黑產套路不斷刷新,金融機構的研判能力已難以跟上高強度的對抗節奏,“寧可錯攔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被動防控模式也由此產生。
如何打破 “信息孤島”,實現精準防控,成為行業破解困局的關鍵方向。
周筱赟對此表示贊同,同時他提醒:“風險防控措施,勢必會干預個人隱私,這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平衡。我認為應當遵循合理、適度的原則。”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統籌做好涉詐風險防控和優化服務,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相關負責人明確提出,“要加強技防建設,指導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不斷地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提升風險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事實上,金融機構行業內正在開展積極探索。
已有銀行機構正跳出“單打獨斗”的風控模式,通過與智能風控企業合作,引入如騰訊云天御等AI大模型風控技術,構建更立體的防控體系。這類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AI模型對交易背后的真實意圖、行為邏輯進行研判,在識別涉詐風險交易的同時,降低對普通民眾正常交易的誤傷概率。
上述金融科技從業者坦言,唯有讓技術更精準、信息更暢通,才能走出反詐“誤傷”困局,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