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如果股市總市值占GDP的百分比落在70%到80%的區間,買股票對你來說可能會有很好的結果。如果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部分時間那樣,那就是在玩火。”巴菲特如是警告。
如今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已飆至240%上方,遠高于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高點約150%。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美股處于前所未有的高估狀態,股票市值增長速度遠超美國經濟的實際成長。
這只是全球眾多市場的“冰山一角”。近期表現疲軟的不只有美股,歐股、日股等也“跌跌不休”。全球大型科技公司遭到拋售,再次引發了火熱的爭論:AI能否創造足夠的收入或利潤來支撐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巨額投入?
身處AI熱潮中心的人們也對此憂心忡忡。Alphabet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鑒于人工智能領域估值飆升且投資規模龐大,市場對泡沫的擔憂日益加劇,如果這波人工智能熱潮崩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毫發無損。
全球股市“灰犀牛”狂奔,但無人知曉何時會徹底失控。
全球股市緣何下跌
近期,全球主要股市普遍表現疲軟,美股、歐股與亞洲市場出現同步下跌。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走勢主要由三重因素共同驅動。
首先,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動下,全球多個市場的科技股已累積可觀漲幅。隨著市場對AI領域泡沫擔憂加劇,部分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對科技板塊形成明顯拋壓。
其次,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持續降溫,引發風險資產重新定價。盡管美國政府已結束停擺,但10月份關鍵通脹與就業數據的缺失,導致美聯儲在12月議息會議前所能參考的經濟指標有限,決策不確定性上升。疊加近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等多位官員釋放鷹派信號,市場對降息的預期已明顯回落。
最后,市場預期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或將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這一舉措可能加劇日本本已嚴峻的公共債務壓力,推高長期國債收益率。同時,高市早苗錯誤言論也導致中日關系趨于緊張。在上述因素共同影響下,日本出現股、債、匯三重下跌,市場恐慌情緒隨之向其他地區蔓延。
需要注意的是,11月18日,比特幣價格跌破9萬美元關口,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低迷態勢,市場擔憂杠桿投資者可能引發拋售壓力的負面螺旋效應。
加密貨幣拋售可能引發散戶投資者的強制拋售,這些投資者可能需要拋售其他資產以滿足保證金追加要求。這種情況存在形成反饋循環的風險:一個市場的價格下跌會助長其他市場的拋售壓力。
即便沒有杠桿的放大效應,跨市場拋售也可能形成自我強化。在投資者擺脫全球貿易戰擔憂,并開始押注創新推動跨市場上漲后,加密貨幣與股市一同迎來繁榮。而如今,這些樂觀預期似乎正逐漸消退。
日本遭遇股債匯“三殺”
在這輪全球股市下行中,日本市場的表現尤其糟糕。
受內需疲軟、美國關稅等因素影響,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凸顯了日本經濟復蘇的脆弱性,并可能使日本央行的政策路徑變得更加復雜。
11月17日,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三季度GDP環比折年率萎縮1.8%,與第二季度1.6%的增速形成鮮明對比。從環比來看,第三季度GDP萎縮0.4%,前一季度的增幅為0.5%。
經濟萎縮為高市早苗推出刺激方案提供了理據,但市場對日本政府可能更大規模地依靠財政政策來支持增長十分警惕。
市場普遍預計日本刺激計劃規模將超過去年的13.9萬億日元(約合898億美元)。11月18日,日本財務大臣片山皋月表示,雖然現階段無法透露細節,但該計劃“到目前為止規模已經有所擴大”。
這番表態加劇了投資者的不安情緒,擔心更大規模的新債發行可能會威脅市場穩定,財政刺激擔憂加劇引發日本“股債匯”三殺。
日經225指數11月18日收盤大跌3.2%,11月19日繼續收跌。作為日本市場利率基準的1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攀升至17年來的最高水平,30年期收益率距離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日元兌美元匯率跌穿155的重要關口。
董忠云對記者分析稱,日本“股債匯三殺”的局面在短期內預計仍將延續,并有可能會進一步沖擊全球市場,主要原因有三個:其一,日本政府可能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引發市場對日本財政紀律可持續性的質疑,導致“財政風險溢價”被重新定價;其二,從現有信息判斷,日本央行更傾向于保持政策耐心,并未明確表露通過激進加息以支撐日元的意圖,或意味著日本長期債券收益率上行與日元疲軟的壓力在短期內仍難緩解;其三,如果日本長期利率持續上升,導致日元與其他貨幣的利差收窄,可能會引發套利資金從其他市場回流日本,從而抽離全球流動性,并對全球債券市場穩定構成沖擊。
“灰犀牛”狂奔
有樂觀者認為,當前的市場回調不足為懼。巴克萊前首席執行官Bob Diamond表示,全球市場近日的動蕩類似于一次“健康的回調”,隨著投資者設法評估技術變革的各個方面,他預計這種情況不會惡化為熊市。
但整體而言,擔憂情緒正愈發濃厚。美國銀行11月全球基金經理調查顯示,市場對人工智能泡沫的憂慮顯著上升,53%的基金經理認為AI相關股票已處于泡沫中。認為全球股票市場當前估值過高的受訪者比例升至63%,刷新調查紀錄,較上月60%繼續攀升。
過去20年間,美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轉變,從資產密集型轉向科技、軟件和知識產權驅動。近十年來,美國的“巴菲特指標”長期維持在150%到200%之間,遠遠超過巴菲特當年劃下的警戒線。“巴菲特指標”的歷史背景已經改變。
但超過240%的“巴菲特指標”仍需警惕,截至三季度末,伯克希爾-哈撒韋現金儲備膨脹至創紀錄的3817億美元,這已經敲響警鐘。
董忠云對記者表示,進入11月以來,“巴菲特指標”進一步上升,繼續位于被巴菲特稱為“玩火”的區間。與此同時,巴克萊的“市場狂歡指標”顯示,約有11%的個股處于投機狂熱狀態,這一比例與19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時期相當,反映出當前市場估值已嚴重偏離歷史常態。
另一方面,伯克希爾創紀錄的現金儲備,清晰地傳遞出其采取防御策略的信號。這表明巴菲特團隊認為當前市場中缺乏具備足夠安全邊際的優質資產,因而選擇持幣觀望。董忠云提醒,上述跡象共同指向美股市場可能已積聚足量泡沫,投資者需警惕未來盈利增長放緩可能引發的市場劇烈回調。
隨著全球主要央行普遍進入降息周期,董忠云認為,這有望通過釋放流動性為市場提供支撐,但其實際效果不宜過度高估,同時也可能伴隨一定的負面效應。
首先,盡管降息有助于降低融資成本、改善企業流動性,但由于市場已普遍形成降息預期,其積極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提前消化。一旦政策正式落地,反而可能因“利好出盡”而難以進一步提振市場情緒。
其次,當前美國通脹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歐洲通脹雖已回落至合意區間,但未來仍存上行風險。在此背景下,若美歐央行在通脹尚未徹底受控時便轉向全面寬松,可能催生經濟增長停滯與通脹壓力并存的“滯脹”環境。
最后,寬松貨幣政策主要作用于流動性層面。董忠云提醒,如果實體經濟基本面持續疲軟,僅依靠注入流動性無法從根本上修復資產負債表,反而可能積累更深層次的金融失衡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