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汽車芯片產業化應用與質量提升“質量強鏈”成果交流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系統總結了“質量強鏈”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正式發布升級版《汽車芯片認證審查技術體系2.0》,同步上線國產汽車芯片認證審查專家庫與認證審查數字化平臺。這標志著我國在構建自主可控的汽車芯片質量保障體系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規模突破2萬億元,有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但產業仍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高端智能車用芯片的自主供給能力仍有待提升。
當前,新能源汽車正從電動化階段全面邁向智能化升級。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汽車芯片已從輔助控制單元躍升為支撐整車智能化的核心“底座”,其應用范圍從傳統的動力控制、底盤域,擴展至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域乃至整車中央計算平臺。據統計,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每輛車600顆至700顆,電動車所需芯片數量為1600顆,未來,隨著智能功能復雜度的提升,單車芯片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
汽車芯片種類涵蓋控制、計算、傳感、存儲、通信、安全、功率、驅動、電源及模擬芯片等多個領域。目前全球市場仍由少數幾家西方頭部廠商主導。盡管我國企業已全面進入該領域,但整體市場占有率仍較低。
我國汽車芯片產業薄弱,與整體集成電路產業基礎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正全力補齊半導體產業鏈短板,但在先進制程芯片制造設備等方面仍面臨外部限制。在設計、集成、測試和封裝等環節國內進展較快;然而,汽車芯片在IP/EDA工具、車規級流片工藝(良率與先進制程)以及高安全場景應用等方面,仍與全球領先水平存在差距。
車規級芯片需在-40℃至150℃的極端溫度下穩定工作長達20年,這對產品的可靠性與一致性提出極高要求。此類可靠性必須通過大規模裝車數據和長期實地測試來驗證,而目前國產芯片尚缺乏足夠的應用規模與測試周期。對整車企業而言,芯片的確定性安全是保障整車質量、避免批量問題與聲譽風險的核心,因此在選型時往往傾向于選擇經過長期驗證的國際成熟芯片。
制約我國汽車芯片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標準與認證體系的不完善。由于國內企業起步較晚,尚未建立起完備的汽車芯片標準與測評體系,對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等缺乏統一規范。高質量標準的缺失與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的現狀,影響了行業對國產芯片的信任度,進而阻礙了產業協同與規模化應用。芯片作為高度依賴應用反饋迭代的產品,若缺乏足夠的“上車”規模,便難以積累數據、持續優化,形成良性發展閉環。
此次“質量強鏈”項目發布的《汽車芯片認證審查技術體系2.0》,標志著相關工作實現了從初步探索到系統推進、從技術研究到產業實踐的重要轉變。該體系通過構建完整的認證審查機制、突破關鍵標準、建設數字化平臺,著力破解國產芯片“不敢用、不會用”的產業化困境,聚焦應用瓶頸,創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與產業實際的技術支撐架構。
下一步,應推動汽車芯片認證審查技術體系的持續升級與認證審查中心建設相結合,促進認證體系盡快落地見效。解決行業標準與認證這一關鍵環節后,通過統一的安全標準與驗證流程,確保從芯片層到應用層的全鏈路安全合規,贏得行業的更多信任,助力國產汽車芯片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實現規模化應用,建立車“芯”協同的創新發展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