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調查》欄目曝光,國內有地方出現無資質小作坊以“手搓”方式非法組裝小型飛行器的情況。這些生產者既不具備航空制造資質,也缺乏核心技術與標準零部件支持,其產品卻通過網絡平臺公然銷售,價格從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吸引一些消費者關注。
此類“三無飛機”不僅可能直接威脅駕駛者生命安全,更因其伴隨的“黑飛”行為,成為社會公共安全的嚴重隱患。因此,需從生產、銷售與飛行三端實施全鏈條治理:應取締無證生產作坊,斬斷線上違規銷售路徑,同時強化空域監管、嚴厲打擊“黑飛”活動,形成閉環式監管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現象也揭示出我國私人飛行市場存在的消費潛力,反映出低空經濟正在積累廣泛的社會需求。當前,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航空制造產業鏈,覆蓋從原材料、軟件設計、關鍵部件到整機組裝與服務配套的全環節,產業基礎扎實。然而,消費端產值的貢獻仍然有待提振,顯示產業鏈下游需要被進一步激活。
目前,我國低空經濟主要應用于農業植保、旅游觀光、短途配送、應急救援等傳統領域,整體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我國在消費級航空市場方面仍有巨大發展空間。據中國AOPA通用機場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在冊通用機場475個,其中取得正式使用許可證的有111個,且分布相對零散、未能成網,一些潛在私人飛機用戶所在地區缺乏可供使用的機場與合法空域。
這一現實凸顯我國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短板。通用機場作為核心硬件,相關設施亟需加快建設,才能更好、更進一步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為此,除加快通用機場建設外,可考慮在需求集中區域合理布局無人機起降場、eVTOL樞紐、直升機坪及配套氣象監測等低空設施網絡,構建多層次起降體系。
在軟件支撐方面,應系統推進低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空管信息系統、飛行服務站、城市立體交通網絡等平臺,構建通信感知一體化的低空智聯網絡,開發新一代航行系統,全面提升飛行服務的響應效率與數據處理能力。當前,安全體系能力建設仍是影響低空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議題。
值得期待的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已明確提出,要推動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引導民間資本有序參與低空經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這無疑會大幅促進低空基礎設施的供給。工信部近日則部署推動電動/氫能運輸類飛機、無人機等裝備的試驗驗證與中試平臺建設,多項低空裝備也被納入工信部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分類指導目錄。
低空經濟集群發展,意味著經過長期探索和積累的低空經濟需加快產業化發展。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技術能力不斷夯實,我國低空經濟有望逐步從“有序探索”走向“實體運營”,從“試點”邁向“體系”,迎來規模化、商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