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我國養老領域制度體系日益健全,服務供給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協同推進。
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時期,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提升的關鍵階段,養老保障體系亟需適應更龐大的服務需求、應對更復雜的結構變化,而銀發經濟也在此過程中迎來廣闊發展機遇。
國民養老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濤指出,我國養老體系正從“老有所養”向“老有幸福”轉型,但供需仍存在結構性錯配,需兼顧“有沒有”與“好不好”的雙重目標。

城市養老水平仍存明顯區域、群體差異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2%,人口老齡化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變量。
近日,國民養老發布策劃《2025中國城市居民養老調研發現》(以下簡稱《發現》),整合政府統計數據、互聯網大數據、專項問卷及微觀樣本分析,構建“中國城市居民養老指數”評價體系,從養老財富儲備、為老服務體系、老年友好環境、銀發經濟發展四個維度,全面描繪城市居民養老圖景。
黃濤表示,國民養老依托“趙錢孫李”自研模型算法及三年多積累的數據與洞察,深入研究居民養老跨期財務規劃變化趨勢,為相關政策決策提供參考。
目前,老年群體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結構。第五次老年人抽樣調查顯示,60至70歲的“活力老人”更聚焦享老悅己,追求獨立、健康、文娛和社會參與;而80歲以上高齡老人及失能半失能群體,則對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等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
因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認為,老齡化將全面而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生活,重構中國經濟發展版圖與社會價值取向。
“大趨勢帶來大需求,大需求孕育大市場,大市場呼喚大服務,大服務需要大科技,這構成了銀發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郝福慶分析,醫療服務、助餐服務、文體娛樂、健康教育、家政服務成為五大核心照料需求。
面對數量龐大、點多面廣、需求多樣的老年人群體,以豐富多元的產品和服務精準對接其核心需求,可催生出業態豐富、主體多元的銀發經濟大市場。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7%,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4億,城市作為應對老齡化的“主戰場”,其養老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每一位民眾的晚年生活質量。但需正視的是,目前我國城市養老水平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群體差異。
《發現》顯示,中國城市養老從“基礎覆蓋”邁向“質量提升”新階段,總體仍有提升空間,同時區域梯度明顯;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顯著成效,“養老財富儲備”與“銀發經濟發展”成為城市排名“分水嶺”,需構建“制度—服務—產業—環境”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通過政府、市場、社會與個人的共同參與,實現“有備而老、有質而老”的和諧養老愿景。
金融企業需聚焦居民多元養老需求
發展養老金融,是促進中國特色金融和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著力點。
而“十四五”時期,我國居民的金融養老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認為,二十年前民眾聚焦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而如今,不少人已經開始關注養老第三支柱,關注個人的養老金融儲備,反映出養老金融意識的普遍覺醒。
面對多元化養老需求,各方正通過政策支持、制度設計、產品服務創新,構建更全面的養老金融體系。
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慶豐表示,保險資金風險容忍度較低、收益波動性小,這種穩健特質與養老金投資需求高度契合。保險資金多年積累的長期資產管理能力,可向養老金體系輸出,為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支撐。
孫潔指出,金融企業需回歸本原,聚焦居民多元養老需求,推進供給側改革,將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工商銀行養老金融部總經理韓強同樣認為,養老金融市場潛力巨大,長輩客群需求不止金融產品,更希望獲得更多養老相關信息與服務。
黃濤表示,希望通過研究凝聚共識、賦能行業協同,助力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推動金融機構開發適配民生的養老金融產品,幫助銀發經濟產業鏈企業找準服務切入點,共同拓展銀發經濟新藍海。
據了解,目前國民養老已推出“趙錢孫李——百姓的養老規劃”服務品牌,幫助老百姓科學規劃養老,并聯合電商平臺推出低門檻養老錢包,旨在提升養老金融的普惠性與可及性。此外,國民養老還將依托自身資源稟賦與差異化優勢,攜手各方助力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