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8月13日,央行發布2025年7月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報告。數據顯示,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同比分別增長9%、8.8%、6.9%,繼續高于經濟增速,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仍然比較大。
專家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運行良好,GDP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了0.3個百分點,這是支撐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的根本因素。反過來,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平穩增長,也有利于滿足實體經濟主體的有效融資需求,支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M1-M2剪刀差明顯收窄,資金循環效率提升
2025年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狹義貨幣(M1)余額111.06萬億元,同比增長5.6%。流通中貨幣(M0)余額1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前七個月凈投放現金4651億元。
相對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現金、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等隨時可用的“活錢”。M1主要是企業日常經營周轉資金。大企業實力雄厚,資金融通能力較強,通常不需要保持較多的流動資金,更加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相反,中小企業資金融通能力較弱,在正常情況下會預留較多的周轉資金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相比于6月,7月M1余額略有下降。專家指出,“近年來,部分領域出現無序競爭,一些大企業憑借市場優勢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并轉用于理財,實際上是占用了一部分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上下游中小企業為降低財務成本,盡可能地把活期存款等流動資金壓降到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M1的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M2和M1增速剪刀差為3.2個百分點,較去年9月高點低了11個百分點,總體呈現收窄態勢。作為經濟周期中的領先指標之一,“M1-M2 增速差”既能夠反映企業信貸擴張和利潤改善情況(企業活期存款相對定期存款的變化),又能夠反映居民消費和儲蓄搬家情況(居民存款向企業活期存款轉移)。業內專家表示,“今年以來M1-M2剪刀差明顯收窄,體現資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環效率提高,各項穩市場穩預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與經濟活動回暖提升的趨勢是相符合的。”
初步統計,2025年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今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債券發行節奏明顯提前,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形成合力,帶動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信貸保持合理增長。上半年政府債券累計發行13.3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7.89萬億元,同比增長36%;2萬億元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地方專項債額度也發行了約1.8萬億元。在政策合力帶動下,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保持較高增速。
整體上看,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要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有專家表示,隨著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
2010年前后,央行推出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包含貸款、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非標等廣泛的融資渠道,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相對而言更具分析價值。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關注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與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沒有對貸款提出具體要求,且將社會融資規模前置,也是基于這樣的背景。
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綜合融資成本下降
數據顯示,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需要注意的是,貸款增量存在明顯的季節特征。比如,年初開門紅的時候貸款就會增長較旺,而7月則是明顯的信貸小月,歷史上每年7月制造業、建筑業PMI平均水平分別比6月低1.2個、1.1個百分點。同時,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在業績考核壓力下,傾向于將半年末前后的信貸投放前置到6月完成,也對7月貸款讀數帶來一定擾動。
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這種“沖時點”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現,從經營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這種階段性的資金流動高峰也會反映在信貸數據上。業內專家表示,“觀察貸款數據不能只看當月增量或環比變化,還應從貸款的累計增量、余額增速等維度綜合分析。從余額增速看,7月末貸款余額增速仍明顯高于名義經濟增速,反映了一段時間以來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穩固的。”
貸款增長既與中長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資金需求總體更加輕型化的宏觀背景有關,也受到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響,還疊加地方債務置換、中小銀行化險、專項債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多家銀行向記者反映,目前很多政府和企業更傾向于用債券融資解決基礎設施等項目的資金需求。有市場研究估算,化債、化險因素對當前貸款增速的影響超過1個百分點。去年11月以來,地方債務置換影響貸款約2.6萬億元,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對貸款的影響也接近7000億元,還原上述因素影響后,7月末貸款增速會進一步提升。
此外,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專家表示,金融機構淡化規模情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分析信貸增長不宜僅關注“量”,要有多元視角,重視信貸擴張的“質”。近年來,央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著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牽引帶動作用持續增強。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此外,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經過2018年以來多次降息,貸款利率已經處于較低的水平,今年以來又進一步有所下行,7月利率低位運行,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約45個和30個基點。這反映出信貸供給相對充裕,資金需求方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