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一位資深投資人“童心大發”,給兒童創作了一套繪本。近日,由投資人羊東創作的兒童財商啟蒙繪本《會講故事的經濟學》熱銷25萬套、500萬冊,該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登上多個電商平臺國內財商繪本品類銷量榜首。
本書獲林毅夫、樊登、俞敏洪、周鴻祎等聯袂推薦。俞敏洪稱贊其“一口氣讀完”,樊登認為該書“以寓教于樂方式解決財商教育困惑”,兩位大V在抖音等平臺上薦書,也為書籍帶來了巨大流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采訪了羊東。羊東是國內知名投資人,1995年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赴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留學。1997年進入美林證券等機構從事投行業務,2000年后長期擔任軟銀賽富基金合伙人,是國內最早從事VC/PE投資的人士之一。其投資的知乎、樊登讀書會、完美時空、摩比天線、中興軟創、凡客誠品、58同城、博客中國等項目中,不少都有濃郁的文化與傳播色彩。
羊東編寫這樣一套兒童讀物,背后有什么故事,“沉沒成本”“博弈論”“連鎖經營”等晦澀的學科詞匯,又是否合適過早教給孩子?
《21世紀》:為什么想起來要做這套書?
羊東:說起來最開始,是因為接觸了眾多創業者,發現商業思維不太夠的不在少數,當時心里真挺遺憾的。創業者是全社會最珍貴的資源之一,他們拼盡全力去闖,還努力爭取各種社會資源。可就是因為早期成長經歷的影響,商業思維這塊有所欠缺,結果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而且很多其實是能避免的,非常可惜。
后來我又琢磨,中國有幾千萬直接做生意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老板和管理者加起來人數眾多,他們其實都需要商業思維。再往后我更加意識到,其實幾乎每個人工作中大部分思考,都和商業沾邊。
商業思維能力真的是大家最需要的技能之一,能實實在在派上用場。但可惜的是,過去一說起財商,大家總聊的是投資理財、勤儉節約,這和真正能看透商業本質、掌握背后規律的財商比起來,差別可太大了。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
羊東 著
圖德藝術 繪
新華出版社
《21世紀》:小朋友能學會商業思維嗎,這套書被一些小學引入課外閱讀清單,這與當下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否有關?
羊東:最功利最直接的回答可能就是適應目前的新課改。
但實際上,商業思維本就應該從小培養,而且效果上更是事半功倍。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要到初中后才逐步成熟。拔苗助長會消滅孩子寶貴的自信心。但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卻很小就很發達了。家長們常說“讓孩子接觸世界,了解社會”,而當今世界的主體正是商業世界。孩子身邊的衣食住行,都是商業現象,這些現象背后藏著深刻邏輯。例如,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可能來自物理。如果孩子在故事中學習了這種思考方式,100%會促進物理的學習。
商業知識和學科知識是高度相關的,學科原理往往也是行業運行的原理。
比如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就是因為他深刻認識到芯片太過復雜,芯片的設計和生產必須有明確的專業分工。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才有了臺積電,而它在芯片領域也成了卡脖子環節;比如馬斯克,他的商業思維和第一性原理的思維習慣,極大地推動了汽車生產、衛星發射等多個領域的進步。你很難說他那時進行的是商業思考還是學科思考。
科學大家必然也是行業專家。像錢學森,就對包括城市設計在內的很多領域有深入研究。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中國要發展電動車的建議。很難想象一個化學家不懂化工行業規律,一個計算機科學家不懂IT行業。而如果要了解行業,就必然需要具備深厚的商業思維。
也許是這些原因,如今教育改革特別強調聯系實際,小學應用題場景化、語文考試注重獨到見解,“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是新課改方向。
《21世紀》: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商業思維?
羊東:我舉幾個例子,如帶孩子去上海、香港這種大城市,路上可以問“金融中心為何全都是港口城市?”這時聊聊貿易和金融之間的關系,讓孩子知道背后的邏輯;路過消防站的時候,不妨問問孩子“你覺得城市為啥要花這么多功夫建消防站?”這能幫他理解那些雖然不常發生,但一旦發生就影響很嚴重的風險,慢慢學會看待小風險積累的問題。
去吃麥當勞、住連鎖酒店時,也能聊:“好多地方都有這家店,你覺得他們能把生意做這么大,最關鍵的是啥呀?” 趁機講講連鎖經營的核心;平時購物的時候,還可以聊聊品牌——現在咱們中國正處在建立真正好品牌的關鍵階段,跟孩子說說為啥大家喜愛某個品牌,品牌背后藏著啥秘密。
去超市買菜、買零食時,甚至可以一起猜猜:“這么多東西里,有多少是咱們本地生產的呀?” 如果大多是外地的,就接著聊:“你說這些東西是怎么從老遠的地方跑到咱們超市貨架上的呢,貨款是誰出的呢?”
你看,生活里到處都是能聊的話題,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幫孩子慢慢建立對商業的感覺。
《21世紀》:這套書與傳統的兒童讀物有什么區別?
羊東:這套書的確和傳統兒童讀物不太一樣,主要是這三個方面吧:
首先當然是故事必須好看,不然影響不了孩子。其實兒童故事大多是溫馨的情感陪伴類的,情節比較平緩,說白了就是沒情節。寫這套書的時候,我特意學了如何寫劇本,故事里要藏著實實在在的矛盾和波折。
就像書里村民創業時遇到各種難題,又想辦法解決的過程,一波三折的才能有意思。所以好多孩子讀了就找下一個故事,讀完一遍還不夠。我知道有些小讀者家里很多書都扔了,但這套書會翻出來再讀。
其次是知識體系更完整。大多數故事講完一個事情就結束了。但這套書有個大框架,從商業原始狀態講起,孩子們跟著村民創業的故事,一步步看商業文明怎么發展的。每個故事都串在一起,孩子能跟著看到整個脈絡,就像搭積木一樣,慢慢拼出一個完整的商業世界版圖,讀完心里會特別有收獲。
最后是知識點一定是要有一些深度的。很多讀物講知識可能有點像說教,孩子不愛聽,例如一定要勤勞,一定要節省,都是大道理,也沒什么深意。寫這套書,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只講最基礎、最重要的原理來講,比如分工合作的結果,競爭和博弈,什么是品牌,為什么要長期主義,第一性原理思維。 這些知識,藏在餐飲、零售、物流等 10 大行業的故事里。還有 “知識銀行” 模塊幫著梳理了三四十個跨學科原理,心理學、數學這些知識在商業中的應用也自然融進去了。孩子跟著故事走,不知不覺就懂了這些原理,還不會覺得是在 “學習”。
說白了,就是用孩子愛讀的故事形式,既讓他們讀得開心,又能在完整的知識框架里學到真東西,這就是它和傳統兒童讀物最不一樣的地方。
投資人 羊東
《21世紀》:你是從事一級市場投資的,這一領域在書里是否有提到,又是如何表現的?
羊東:投資的第一課就得明白,不能把股票只當成一張紙,咱們投的是這張紙背后的生意。而要了解生意,靠的恰恰就是商業思維。
所以說,商業思維能力其實是投資最核心的能力,也是最基礎的基本功。但這些能力跟音樂、美術、數學能力一樣,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得經過長時間深入思考和打磨才行。不然芒格也不會說,巴菲特都60歲以后了還有挺大進步呢。
正因為這樣,從小就讓孩子有商業思維的意識,給他們種下財商的種子,才顯得特別重要。
書里也確實有和投資相關的例子。就說小熊賣魚的故事吧,講的就是沉沒成本,而這個思考方式和股票斬倉、項目放棄都高度相關。
沉沒成本這概念,小朋友聽著可能會覺得不太符合平時的想法,畢竟得放棄之前投入的東西,只考慮當下該怎么決定。也正因為這樣,用故事把沉沒成本的道理講出來,讓孩子們從小就琢磨這事兒,將來他們才真的能用上這種思考方式。
《21世紀》:這幾年新的技術,尤其是AI的發展帶來了各行各業的大變化,怎么看待這種變化的影響,尤其是會對投資領域帶來哪些變化?
羊東:AI確實給各行各業的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不過我覺得,叔本華有句話特別能說出我對AI的看法。他說,能力強的人能擊中別人打不中的目標,而天才能擊中別人壓根兒看不到的目標。
我認為AI肯定是個特別有能力的幫手,但人類才是真正的天才,才能想到那些水平高、有深度,AI看不到的方向和目標。具體對投資領域來說,AI肯定會是能力優秀的工作者,但絕不會是出色的決策者。
《21世紀》:能否介紹一下你自己最為“得意”的投資案例。
羊東:或許我可以說說對58的投資。我在香港工作時,看到香港報紙上有整版的分類信息,當時就琢磨著,這些分類信息遲早會被互聯網上的內容取代。這大概也算是一種商業敏感度和商業思維吧。
后來回了北京,由于有這個意識,我會主動去尋找做這類事的互聯網公司。那時候58連公司都還沒注冊,只有個網站,我就主動通過網頁找到了創始人,進行了投資。這可能也是商業思維的一個真實案例。
《21世紀》:你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出身,過往很多投資項目卻都與文化傳媒相關,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淵源,目前進入圖書領域,還有什么特別的職業規劃嗎?
羊東:我其實挺幸運的,計算機系給了我一套完整的IT知識框架,這在做互聯網投資時幫了不少忙。我特別認同查理·芒格說的多元思維模型。從小就掌握不同學科的一些基本道理,能培養出素質很優秀的人。
我也特別希望,各行各業的專家能把自己對行業的洞見、理解、思考和方法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給孩子們聽。少年強則中國強,我相信當孩子們接觸到一流的內容,肯定能創造我們無法想象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