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 李果
如何去衡量一座城市真實的競爭力?除了最常用來比較的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之外,城市之間是否還有更多樣化的比較方法?
日前,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和德勤中國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5》(下簡稱《報告》),提供了比較分析國內城市競爭力的一種方法(將城市競爭力拆分為吸引力、影響力和聯通力),而且這份報告站在了全球城市的視野(樣本城市為50座),讓城市之間的競爭力比較變得更為立體和多面起來。
從中國城市的排名看,北京和上海排名全球50座城市的第6和第8位,杭州、深圳、廣州分列36、37和38位,成都和重慶位居40和47位。
單獨看這一排名,其實和目前城市的GDP排名有差距,尤其是杭州成為了中國在國際交往方面的“第三城”,作為無論是領館數量、入境游客數量、500強數量和國際城市航班通達量都無明顯優勢的城市,杭州的這一排名也表明了這份報告的評價維度之不同。
一、杭州有什么優勢?
和全球50座城市相比,杭州有哪些優勢?《報告》列舉了如下數據:
1、在近十年科技論文總數方面,杭州發表26.9834萬篇,排名第9;
2、《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方面,杭州有9個,排名第8;
3、杭州的移動網絡連接速度達到117.2Mbps,排名第7;
4、UFI認可的展覽數量方面,杭州有11個,排名14。
此外,《報告》也指出,北京、重慶、杭州、成都等城市在2024年的入境外國游客數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其中杭州高達191.5%,位居樣本城市首位。
二、杭州如何成為全球知名的會議舉辦地?
在《報告》中,詳細列舉了不同城市的“國際交往”實力,最細分的三級指標達到26個,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結合《報告》以及其他方面的數據,從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認可的國際會議上舉例說明。
在ICCA發布的2024年度全球會議目的地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以17場國際會議數量排名全球第140,亞太第26,中國大陸第3,這也是杭州在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上排名靠前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何提升國際會議的舉辦數量,以推動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杭州官方曾撰文稱,杭州通過跨界融合煥新會獎產品、內外發力共拓競會渠道、創新營銷開展招會引會等方式,助力杭州“打造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新名片”。
而事實上,一些軟環境的建設非常重要,其一是國際直航航班的通達情況,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容易忽視——高等級酒店的數量和地區英語水平,比如《報告》中提及:伊斯坦布爾擁有超過200家四星及五星級酒店,能夠為會議會展客群提供充足且多樣化的住宿服務。
2024年,21世紀經濟研究院與仲量聯行聯合發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年度建設報告》中,也將高等級酒店的數量納入評價范圍,認為這是衡量一座城市在“國際吸引力”上的重要指標。
另一方面,地區居民的英語熟練度水平,也能夠提供國際參會者更便利的城市體驗。比如英孚英語每年都會對全球的母語為非英語的城市進行“英語熟練度”排名,在國內,北京和上海的熟練度排名前兩位,而杭州超過了武漢、天津、深圳、廣州、重慶等城市,排名第3位。
如果把酒店的數量、英語熟練度排名和2024年國會議際數量的召開量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比如高奢及高等級酒店數量和英語熟練度都排名國內第3的杭州,也是2024年國內舉行國際會議數量第3的城市。
三、向北京、上海學習什么?
在《報告》排名上,北京和上海的位次大幅度領先國內其他城市,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而其中關鍵一點,是這兩座城市在教育與科技方面的實力。
《報告》稱,科技創新已成為城市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支柱。本輪排名中,全球科技創新前十的城市中,亞洲占據6席,其中4座為中國城市,分別為北京(第1名)、上海(第3名)、深圳(第6名)和香港(第10名)。北京在該維度排名全球第一,展現出強勁的知識創造與技術轉化能力。依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北京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前沿領域持續引領潮流,吸引大量國際頂尖科技人才。而上海近十年發表科技論文數量達53.9萬篇,位居全球第2,僅次于北京;上海擁有獨角獸企業34家,位列樣本城市第5。
因此在創新方面,北京、上海都是國內城市學習的好樣本,而且這是所有非旅游支撐型城市在未來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從這個角度展開,目前國內很多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上有實力的城市,其實也有望進一步推動城市的全球影響力。
四、其他城市的機會在哪里?
盡管排名在杭州之后,但深圳、廣州、成都、重慶其實仍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深圳,《報告》提出,首爾、深圳、迪拜等新興數字化城市在數字基礎設施、跨境網絡與虛擬聯通性等方面表現突出,其全球影響力更多體現在數據交互平臺和數字科技發展等方面。而在《報告》列出的全球科技創新前十的城市中,深圳超過了香港,排名50座城市的第6名,僅次于北京(第1名)、上海(第2名)。
再比如成都,《報告》稱,成都構建起文化+創意+科技的全球傳播網絡,新業態融合場景日益豐富,助力城市形成以文化消費拉動內需、以軟實力構建國際認同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這份報告也提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新思路:加強城市間的橫向聯合,推動城市向區域一體化樞紐轉型。
《報告》稱,通過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協同,形成“國際交往中心城市聯合體”,主導區域投資與生產鏈重組,輸出高附加值的技術、標準與服務,在治理、法治、人才與基礎設施方面繼續保持國際一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