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開幕式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和上海的省市各級領導嘉賓、國內知名藝術家及各界代表共同出席見證。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10月18日至11月15日期間,將通過美術大展、舞臺演出、非遺“藝術天空”戶外演出、藝術教育、國際演藝大會、國際對話等活動,生動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創新活力與多元魅力,推進兩地文化深度交融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醒獅靈動起舞,英歌鏗鏘騰躍,在兩大嶺南非遺亮相迎賓之后,開幕式正式啟幕。廣州粵劇院帶來大型新編古裝粵劇《雙繡緣》選段,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作為本次文化周的核心活動之一,“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正式啟幕,即日起展出至明年1月18日。展覽匯聚約800件/套廣東美術精品力作,展陳面積近2萬平方米,設置有七大主題板塊與三個特別項目交織敘事,以宏闊的學術視野與系統的策展架構,全面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間的革新歷程與輝煌成就。
讓嶺南惟新精神與海派包容氣度“交融”
開幕式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屈健,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行館長王一川,廣東美術館館長、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上海站總策展人王紹強致辭發言。
“在我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廣東美術與上海美術各自綻放光彩,又始終相互映襯。”屈健表示,此次粵滬合作舉辦展覽,是兩地美術家交流的盛事,也是中國美術的重要聚會,為中國美術界提供了跨區域的文化協作的典范。
屈健在致辭中說道:“希望大家能從此次展覽的百年佳作中,深刻汲取嶺南畫派‘其命惟新’的革命精神和海派藝術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把地域美術創作置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之中,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p>
林藍表示,滬粵兩地雖然跨隔千里,卻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交相輝映?!拔覀円黄鸱瞰I了大批的美術精品,成就了眾多的名家大師,筑起了座座的藝術高峰,也為我國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進一步指出,這一次盛大熱烈的美術交流,正體現了中國美術的革新與融合發展之路:“我們期待兩地繼續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更多跨地域的高水平的美術項目,也期待我們兩地的藝術家從百年文脈中汲取力量,讓嶺南的惟新精神與海派的包容氣度,在新時代碰撞出更絢麗的火花。”
王一川在致辭中表示,滬粵兩地猶如兩顆璀璨明珠,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嶺南畫派和海派都是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流派。兩者在藝術主張上均呈現出銳意進取、雅俗共賞的審美共性。這不僅是在藝術主張上的體現,更使得兩座城市成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舞臺,以其堅定的文化自信守護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命脈。上海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同為國家重點美術館,肩負著守護中華文化根脈、推動藝術繁榮發展的時代使命。本次展覽也將成為兩地藝術界深度對話的重要契機。
王紹強表示,這場展覽不僅呈現歷史的厚度,更激活當代的思考:“今天,我們把這份厚重的文化禮物帶到上海,帶到這座中國近現代藝術的重要策源地。我們相信,展覽的落地,不僅是對廣東美術百年歷程的回望,更是對未來文化合作的展望,是對‘其命惟新’精神的再出發?!?/p>
活動現場,8名來自不同領域的上海市民代表,獲頒“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宣傳使者”榮譽稱號。他們將帶動更多市民走進本次展覽,欣賞和了解廣東美術,推動粵滬文化更緊密交流。開幕式尾聲,藝術家與市民代表共同為本次文化周揭幕,宣告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正式啟動。
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于上海展出期間,廣東美術館與上海美術館共同策劃推出12場高水準、深層次的“嶺南文化名家大講堂”活動。同時,開設多場“上海美術館現場教學課”繪畫體驗、專家導賞、Artwalk畫中游、藝術脫口秀等活動,搭建起富有建設性的跨區域文化鏈接,實現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之旅。
滬上名家齊聚,展開兩地文藝深度對話
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現場,滬上美術界名家齊聚,展開了一場關于嶺南畫派藝術精神與滬粵文化交融的深度對話。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成為連接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的精神橋梁,引發了學界對百年廣東美術現代性征程的集體回望與思考。
一踏入9號廳“激情歲月”展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毛時安一眼便看到湯小銘代表作《永不休戰》和潘嘉俊的《我是海燕》?!爱嬅嬷恤斞赶壬m面帶病容,但眉宇間迸發著‘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毅;與之呼應的《我是海燕》則以浪漫筆觸塑造了暴風雨中攀援接線的解放軍形象,飄飛的斗篷化作海燕翅膀,成為我們整整一代人追尋光明的精神圖騰。”他深情闡釋,“這種精神力量曾照亮我青年時期的迷惘?!?/p>
毛時安解釋,“其命惟新”源自《詩經》“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古老智慧,既是我們民族堅韌不拔向前的歷史性語詞和理念,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的動力。
“我感覺很親切、很興奮、很感動,因為這里面有好多是我的老師?!鄙虾煼洞髮W美術學院教授陳家泠指出,在中國美術現代化進程中,上海和廣州如同兩座姊妹城市,海派與嶺南畫派也是現當代藝術中的兩座高峰,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次展覽對我個人的藝術創作也起到啟發、教育和激勵的作用。”
“這次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對上海來說同樣是一場美術的盛會。早期廣東美術家百分之八九十都曾經在上海活動。”上海美術館首席策展人項苙蘋表示,時至今日,廣東與上海之間仍有大量類似的交流互動有待人們進一步挖掘,“我認為未來兩地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面向歷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立足當下的文化形態,我們可以在展覽、藝術創作、藝術家駐留、出版物以及數字藝術創作等多個領域,開展更為廣泛的交流互動?!?/p>
“這是我看到的關于廣東美術展覽里印象最深的一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館原館長陳翔表示,此次展覽是對廣東美術百年的回顧及現狀的反映,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陳翔指出,嶺南畫派的成長與上海有不解之緣。嶺南畫派當初自稱折中派,所取的路徑是用日本繪畫的一些技法來改良中國傳統繪畫,意在傳統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作為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上海擁有獨特的文化生態,嶺南這些主張融合中西的藝術家到了上海之后,也開始發展壯大。
在他看來,嶺南畫派的獨特價值在于其深植的革命基因。“這些藝術家多數身兼革命家與創作者的雙重身份,先投身社會變革洪流,再將革命精神注入藝術實踐,使嶺南畫派在中國畫現代轉型進程中展現出比海派更為激進的革新姿態?!?/p>
他還特別提及“嶺南畫派”命名與上海的淵源——劉海粟先生最早提出“嶺南畫派”概念,直至1952年才獲公認,此前長期被稱為“折中派”。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和嶺南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次大展是一次向嶺南畫派的歷史致敬,一曲滬粵文化的深情戀歌。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著名美術史論家朱國榮從個人記憶出發,勾勒出廣東美術對上海幾代人的深刻影響。作為上世紀60年代開始學藝的藝術家,他回憶當年為收藏《我是海燕》畫片專門購買雜志的往事,指出除北京外,廣東、浙江、四川三地美術都對上海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在他看來,“講海派離不開嶺南派”并非虛言,上海海派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廣東嶺南派的發展。
多維呈現灣區文藝多元共生氣象
據介紹,本次文化周期間,共有7臺14場舞臺劇目在上海多個場館集中上演,涵蓋舞劇、粵劇、話劇、芭蕾、雜技等多種藝術類型,均為粵港澳大灣區近年的原創精品,共同勾勒出灣區文藝多元共生、融合創新的鮮明特質。
18日晚,廣州粵劇院傾力創排的新編古裝粵劇《雙繡緣》、廣州歌舞劇院舞劇《英歌》、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攜當代雜技舞蹈劇場《站臺》在上海不同劇院同時華麗綻放,為上海觀眾帶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展演盛宴。
10月18日至19日,多場嶺南非遺藝術在上海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南潯分會場上演,集中展現嶺南非遺活態傳承的優秀成果。廣州南國醒獅團精心創編《獅王爭霸》,生動展現國家級非遺廣東醒獅的精湛技藝與獨特魅力。普寧南山英歌隊在文化周獻演《雄風》,傳遞普寧英歌的千年氣韻。
開幕式當天上午,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國際演藝大會及國際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專場推介會及聯合展區舉行,19家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代表性的文藝院團及文化機構,集中向海內外展示推介大灣區優秀劇目及品牌文化活動。現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文化活動交流、精品劇目交流、人才交流三方面,進一步推動更高層次更緊密的合作。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