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鹵香裊裊。10月18日上午,汕頭市澄海區獅頭鵝產業城內鑼鼓鏗鏘、人頭攢動,澄海區鹵鵝技藝暨創新融合菜品大賽在此舉行。15支參賽隊伍同臺競技,在180分鐘內完成“潮汕鹵鵝”“菠蘿炒鵝胗”“鵝肉炒飯”三道菜品的現場制作,以舌尖上的較量詮釋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這場看似尋常的地方賽事,不僅是鹵鵝技藝的比拼現場,更成為澄海區推動獅頭鵝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百千萬工程”、探索“媒體+”賦能與農文旅融合的生動縮影。
15支參賽隊伍同臺競技。鄭淼鑫 攝
選手在180分鐘內完成三道菜品。鄭淼鑫 攝
以賽促技
舌尖上的傳承與創新
澄海獅頭鵝養殖已有三百余年歷史,澄海區更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獅頭鵝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本次大賽以“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為主線,設置“潮汕至味金鵝獎”“古法潮鹵臻品獎”“潮汕鹵味匠心獎”“潮汕風味傳承獎”四大獎項,從作品質量(占80%)與實操技能(占20%)兩大維度對選手進行綜合評判。
裁判從作品質量與實操技能兩大維度對選手進行綜合評判。鄭淼鑫 攝
比賽現場,選手們手法嫻熟、工序嚴謹,從鹵水調配、火候掌控,到創意菜品的風味融合,無不體現著潮汕鹵鵝技藝的精髓。裁判長鄭創坤在點評中指出,今年參賽作品在保持傳統鹵味精髓的基礎上,涌現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如過去鹵汁咸度、甜度、濃度是靠廚師用小湯勺品嘗來判斷,如今大家精準到用儀器測量,這對推動澄海獅頭鵝產業規范化起到促進作用。
菠蘿炒鵝胗。鄭淼鑫 攝
大賽同步啟動“獅頭鵝推介周”,設置鹵鵝文化展區與創新菜品品鑒區,展出鵝肉醬、鵝肉叉燒包、鵝肉咖喱角等即食類新品,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需求接軌。在創新融合菜品意向簽約環節,平凡職業培訓學校與物只鹵鵝集團、潮味日日鮮、安鮮食品等企業就三項創新菜品達成合作意向,實現“研發—簽約—推廣”鏈條閉環,真正體現“以賽促技、以賽促產”的辦賽宗旨。
大賽同步啟動“獅頭鵝推介周”。鄭淼鑫 攝
“媒體+”賦能
助力“鵝”產業展翅高飛
“我們不僅要讓鹵鵝香飄潮汕,更要讓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澄海區副區長藍宗楷在致辭中表示。目前,澄海區獅頭鵝年飼養量超800萬只,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60億元,正向百億級產業集群目標邁進。
作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澄海獅頭鵝產業城于大賽當天正式啟用。該項目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頭指揮部與寶安區工作隊的支持下落地隆都,集全產業鏈服務、文化展示、體驗消費于一體,將成為獅頭鵝產業走向集約化、品牌化、國際化的重要平臺。
澄海獅頭鵝產業城內人頭攢動。鄭淼鑫 攝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大賽創新采用“媒體+”融合傳播模式,通過多機位全程直播,同步開展獅頭鵝鹵制品、文創產品及隆都鎮文旅資源的直播帶貨。此舉不僅實現“媒體+活動”聚人氣,更通過“媒體+消費”促轉化、“媒體+文旅”塑品牌,為本土農產品拓寬銷路、提升品牌影響力注入新動能。
此外,活動現場還舉行“情牽鵬澄·共繪鵝圖”贈畫儀式,澄海區人社局向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頭駐澄海區工作隊贈送原創畫作,深化兩地情感聯結與協作佳話。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頭駐澄海區工作隊隊長蘇建忠表示,將繼續支持澄海獅頭鵝產業在技術升級、市場拓展、品牌出海等方面實現突破。
文旅融合
從“鹵鵝之香”到“振興之路”
此次鹵鵝大賽也是澄海區積極探索“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融合發展新路的生動實踐。作為“百千萬工程”典型鎮,近年來,隆都鎮依托“潮、僑、紅”文化資源,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域、要素齊全的精品旅游線路。2025年上半年,隆都鎮游客量已突破300萬人次。
在隆都,店市千年古墟經科學改造后煥發新生,成為集寵物交易、文化展示、休閑美食于一體的網紅市集;前美村、后溝村等古村落通過僑宅活化、民宿嵌入、文創植入,打造出兼具歷史底蘊與當代氣息的文旅空間;和美花海生態園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2024年營業收入2400萬元,帶動80名村民本地就業。
隆都鎮依托“潮、僑、紅”文化資源,構建起精品旅游線路。鄭淼鑫 攝
據介紹,目前澄海全區已培育7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條國家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精品線路,形成“農為底色、文為魂魄、旅為形態”的融合發展格局。圍繞獅頭鵝、薄殼等特色農產品,澄海持續打造美食節慶、文化研學、加工體驗等增值環節,如鹽鴻鎮“薄殼美食文化旅游節”、東里鎮“樟林林檎文化旅游節”等,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群眾受益”。
一場鹵鵝大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產業雄心與文化自信。從技藝傳承到產業升級,從媒體賦能到文旅融合,澄海區正以各類優勢資源為媒介,推動城鄉資源互通、區域協作共進、業態深度融合,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產業活力和文化動能。
正如藍宗楷所言:“鹵制獅頭鵝是潮汕飲食文化的‘活名片’,更是海內外潮籍鄉親共同的鄉愁記憶。”未來,澄海將繼續深化“粵菜師傅”工程,強化品牌建設、拓展產業鏈條、激活文旅消費,讓“澄海獅頭鵝”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個IP、一條紐帶、一種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展翅高飛、行穩致遠。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