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凌度智能在本屆廣交會上簽約訂單
南方財經記者鄭康喜 廣州報道
700多萬元人民幣的訂單,如何在廣交會開幕三天內光速簽約?
廣東凌度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給出的答案是:做全球首發、全球首創、場景創新,才能吸引客戶到訪。
10月17日,凌度智能成功斬獲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馬來西亞三國超百萬美元(約合700多萬元人民幣)訂單后,企業副總經理黃健激動地和南方財經記者分享這一喜悅。“這個效率太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的外語也不是特別好,都是各種肢體語言‘手舞足蹈’地交流,本來以為他們只是問問兩句走個過場,哪知道沒過多久就回來談價格,談發貨。”黃健笑著說,用公司比較正式的發言是,“此次三連簽,是凌度智能用創新定義行業標準的里程碑。”
作為一家“出海”不到3年的“新廣交”,凌度智能去年營收同比增長了三倍。而它的收獲正是廣交會眾多外貿企業的一個縮影。
在面對全球經貿震蕩不定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出海如何能高效獲取訂單?如何能保持增量?又有哪些穿越周期的絕招呢?
新智造: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產品勇闖廣交會
十月的嶺南大地,一場觸及全球產業發展新邏輯的深層次變革正在廣交會舞臺上演。主導這場變革的,是代表智能制造根基的機器人和千行百業的“智慧大腦”人工智能。它們的出現,讓中國外貿有了突圍新動能。
廣東是這一變革的重要“策源地”。本屆廣交會上,廣東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品,正引來全球客商青睞。廣交會開展首日,凌度智能便推出全球首款“高空幕墻越障清洗機器人”,一經亮相便吸引阿聯酋、沙特等中東客戶咨詢,收獲一批意向訂單。
盡管全球貿易仍面臨關稅陰霾,但凌度智能上半年營收仍有增長,在加拿大、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家成為“新寵”,海外市場銷售份額占總銷售比重達到40%。
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機器人企業,緣何能在海外市場如此高歌猛進?除了很好地解決市場痛點外,產品智能化是核心競爭力。
“新款機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具備自主決策能力,搭載的AI大模型能讓其在高空獨立自主運行,完成全自動越障、全維度清洗、智能路徑導航等,無需人工干預,還比人更高效、安全。”黃健說。目前,全球高空玻璃幕墻清洗市場,能將產品智能化、可視化的企業,只有凌度智能一家。
做全球首發、全球首創,是廣東機器人、人工智能企業能永續打開海外市場的“不二法門”。在科技已成為大國競爭主戰場的當下,它們借助本土科技創新持續迭代與商業模式加速驗證、產業化能力突出的優勢,快速搶占全球科技競爭高地。
圖為元化智能手術機器人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孟李艾俐對此極為認同,這位年過花甲的創業者,毫不吝嗇對廣東機器人的贊賞:“無論從研發實力還是應用場景的拓展,我們都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本屆廣交會,孟李艾俐帶著元化智能研發的錕铻?全骨科手術機器人亮相廣交會。據她介紹,這款國內首個實現髖、膝、單髁關節置換全覆蓋手術機器人已累計完成5000臺關節置換手術,被5家香港醫院、巴西等海外醫院納入日常使用,拿下了東南亞、沙特等多個海外市場認證。
廣交會開展三天來,歐洲、中東等身體關節壞死率較高地區的采購商,對該款手術機器人關注度空前高漲,導致工作人員名片在開展首日即被一搶而空。孟李艾俐表示,接下來希望通過“技術出海”與“本地化服務”雙輪驅動,讓中國手術機器人的創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新市場:“兩條腿走路”尋商機
今年來,美國濫施關稅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外貿大省廣東也面臨不小的挑戰。風暴之下,諸多深耕美國市場的外貿企業開始轉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期實現穩市場、拓訂單的目標。
廣東聲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聲學產品研究與設計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一半的海外市場在美國。借助此次廣交會,鄧文武希望更多拓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客戶,讓企業市場形成“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格局。
不過,對聲強科技這樣的中小企業而言,拓展新興市場有很多現實困難。它們缺乏強大的資金支撐和市場調研團隊,相較于大企業而言,試錯成本更高。
但在廣交會上觀察幾天后,鄧文武心里有底了。“長期做歐美市場,讓我們的產品一直保持創新能力,我們這次帶來一款新研發的AI眼鏡,原本是針對歐美市場研發,但發現中東客戶也很感興趣。”鄧文武說。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2.71萬億元,增長4.1%,增速較整體快0.3個百分點,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38.7%。對中東17國、東盟、非洲、中亞5國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4.4%、5.3%、10.2%、25.5%,增速均較整體進出口增速快。
不過,比起講述廣東外貿企業拓展新市場的探索與嘗試,人們更為關心的話題是,投身更廣闊的海域轉危為機,廣東企業賺到錢了嗎?
在大部分企業思考如何開辟海外新航道時,楊山銓早已帶領佛山市索爾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在新市場斬獲巨額訂單。這家儲能企業已經在東南亞、中東、非洲市場扎根十幾年,每年營收都保持5%~10%的增長。
“今年以來,盡管歐美儲能市場趨于飽和,但中東、非洲市場仍存在剛需。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制造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企業去各地投資設廠,當地供電量不夠,對儲能的需求還會不斷增加。”楊山銓表示。
然而,對于做全球生意的外貿企業來說,尋找貿易環境的確定性,其實比短期內獲取訂單更為重要。南方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到下半年,廣東外貿企業正開啟轉場時刻,向內擁抱超大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
今年4月,高達145%的關稅讓東莞市玩樂童話嬰兒用品有限公司原有的1000多個美國訂單,幾乎全部被取消。收到中美互降關稅的消息后,美國客戶也在第一時間主動找到總經理王振催發貨。
但王振下定決心轉向國內,輾轉拿下京東5000萬元的出口轉內銷訂單。一個月時間,京東便采購玩樂童話貨物超過30萬件。“只有下定決心轉型,我們才能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中重新找到確定性。”王振說。
新模式:從產業鏈“走出去”到“走進去”
為應對關稅影響,廣東威力電器有限公司去年快速啟動泰國工廠建設,僅用半年時間實現制冰機量產。目前,企業微波爐、制冷產品產能持續釋放,“這為企業和我們的客戶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30%,外銷占比超七成,其中發展中國家訂單增長顯著。”洗衣機事業部副總經理劉凱介紹。
這幾年,為應對關稅沖擊,廣東外貿企業提前讓“供應鏈”走出去,使企業在關稅風暴中站穩腳跟。而隨著新技術、新產品走出去的帶動效應越來越強,廣東產業鏈也在迅速“走出去”。
作為廣東消費電子龍頭,立訊精密在東南亞、墨西哥、北非及東歐等地均有產能布局。7月初,立訊精密正式吹響赴港上市號角,為其加速海外產能建設、強化全球供應鏈布局做準備,這將帶來一大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體抱團出海,向海外擴展中國產業鏈優勢。
但最好的全球化模式其實是本地化。在北京大學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看來,發展至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早期的產品出口模式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海外辦廠和全球化運營。
黃健對此極為認同。作為機器人賽道企業,走出去首先面臨如何找到應用場景的問題。在場景訓練中,產品會遇到諸多問題,例如數據采集、訓練等。“這時候就需要當地的合作伙伴擁有很強的技術服務能力,才能實現雙贏。”黃健說。
黃健認為,傳統全球化合作模式已無法更好解決這些問題。凌度智能在出海中,推出了一個“合伙人”模式,尋找當地已經擁有廠商和客戶群的合伙對象,實現快速、高效配套和落地的目標。
本屆廣交會期間,諸多廣東外貿企業均談到本土化運營的新模式。它們將廣東先進的數字化工廠、智慧倉儲、供應鏈管理等快速復制至海外,同時賦能當地工廠,提高生產效率和行業標準,甚至打造本地品牌,實現產業互補、資源共贏。同時,輸出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加快融入全球市場,最終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出海模式再造。
以創維集團為例。目前,創維在歐洲、東南亞等重點市場,實現了終端渠道和供應鏈的深度覆蓋。創維未來計劃在東南亞設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大型白色家電的生產基地,以收購和自建為主要方式。
“東南亞的白電綜合生產成本目前比中國貴,隨著中國家電產業鏈全球布局的推進,這一差距會逐步縮小,最終實現更全球化、更本地化。”創維執行董事、副總裁吳啟楠向媒體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