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2025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該報告將在2025年11月22日舉辦的“第二十屆21世紀金融年會”上正式發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2025年,全球經濟復蘇呈現分化加劇、風險交織的復雜態勢,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形成持續擾動。國內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推進中實現穩健修復,為銀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內外部環境的疊加共振,為銀行業構建起“挑戰與機遇共生”的發展坐標系。在此背景下,行業既面臨凈息差收窄的結構性壓力,亦迎來業務模式轉型的戰略機遇期。中國銀行業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戰略錨點,通過強化精細化經營管理、優化客群與業務布局,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支持力度,行業整體發展韌性與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凸顯。
凈息差降幅收窄、營收凈利增速回暖,差異化路徑破解“內卷”困局、收入結構走向多元化、中小銀行整合進程提速......這一系列發展態勢,既體現了中國銀行業在全球經濟分化背景下的發展韌性,也為“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開局階段的行業轉型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彰顯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價值。

營收凈利增速回暖,凈息差降幅收窄
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整體經營呈現“穩中有進、邊際改善”的態勢,盡管息差壓力仍存,但在負債成本優化等因素支撐下,營收與凈利潤實現平穩增長,部分銀行業績表現亮眼。從核心經營數據來看,42家A股上市銀行營收合計達2.92萬億元,同比增長1%;歸母凈利潤合計1.1萬億元,同比增長0.8%,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保持穩定。
從營收增長韌性來看,行業邊際改善特征顯著。據Wind數據統計,42家上市銀行中有30家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占比超七成;剩余12家營收同比下降的銀行中,有9家降幅較前期收窄,銀行通過業務結構調整、成本管控等舉措有效對沖了外部壓力。
國有大行作為行業“壓艙石”的支柱地位持續鞏固,在營收與凈利潤貢獻上占據核心份額。上半年六大國有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83萬億元,歸母凈利潤6825.24億元,兩項指標在42家上市銀行中的占比均超過六成,進一步凸顯了其對行業穩定的支撐作用。
從單家大行表現來看,工商銀行以4270.92億元的營收規模依然位居榜首,同比增長1.57%,增速實現扭負轉正,創下近三年同期最好業績,展現出強勁的經營修復能力;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營收規模依次為3942.73億元、3699.37億元、3290.03億元、1794.46億元、1333.68億元,均保持了穩健的經營體量。
歸母凈利潤增長呈現“多點開花”的特征,部分中小銀行與股份制銀行表現突出。在42家上市銀行中,33家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其中6家銀行增速突破兩位數,展現出優異的盈利增長動能。具體來看,杭州銀行、江陰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常熟銀行、浦發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6.7%、16.6%、16.5%、16%、13.5%、10.2%,成為凈利潤增長的“領跑者”,這類銀行多通過聚焦區域實體經濟、深化特色業務布局實現了盈利的快速增長。
部分頭部銀行凈利潤增速實現環比改善,二季度經營態勢持續向好。數據顯示,北京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4家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較一季度由負轉正,體現出行業盈利增長的韌性。盡管一季度受貸款重定價等因素影響,息差收窄對銀行營收形成較大壓力,但進入二季度后,隨著銀行負債成本優化、非息業務拓展等舉措的落地,部分銀行已率先呈現業績回暖跡象。
作為商業銀行最核心的收入來源,利息凈收入對營收的貢獻度始終居于首位,而凈息差水平則直接關系到銀行的資本補充能力與風險抵御能力。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53%,較年初下降8個基點;但降幅較去年同期明顯收窄,息差下行壓力得到一定緩解。
從息差變動的核心驅動因素來看,受生息資產收益率下行影響,息差壓力仍存,但負債成本優化成效釋放,付息負債成本率較年初下降28BP,其中,存款成本率下降25BP,降幅較去年同期顯著擴大。這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自律調整機制的持續發力,以及銀行通過優化存款結構、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等方式實現的負債端成本管控。
總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在息差收窄的行業共性壓力下,通過負債成本優化、業務結構調整等手段實現了業績的平穩增長,行業經營呈現邊際改善態勢。后續隨著銀行業“反內卷”進程的推進、資產負債端協同發展機制的完善,行業盈利穩定性有望進一步增強。
摒棄規模情節,差異化路徑反內卷
2024年成為銀行業反內卷的重要政策起點,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為行業發展劃定合規邊界。同年11月,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進一步聚焦行業痛點,首次用“內卷”形容銀行業,指出存貸偏離度較大對貨幣效能的制約,從政策層面為銀行業反內卷提供方向指引。
從行業理解來看,反內卷的定義核心是“高質量發展,摒棄規模情結”,這一觀點逐步成為行業共識。當前,銀行業正從過往“拼規模、比增速”的同質化競爭,轉向“重質量、求實效”的差異化發展路徑。2025年中期業績會成為行業反內卷共識的集中體現,一方面,部分銀行高管直接明確提出“反內卷”目標;另一方面,更多銀行管理層雖未直接使用“反內卷”表述,但表態均圍繞其核心內涵展開,凸顯行業對發展路徑的集體反思與轉向。
據不完全統計,工行整場業績會上提到60次“穩”,10次“扎實”,19次“高質量”;農業銀行提到61次“穩”,5次“扎實”,15次高質量;建設銀行提到33次“穩”,3次扎實,8次高質量;中國銀行提到70次“穩”,23次“高質量”,13次“扎實”……這些絕非簡單的文字重復,而是銀行管理層對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與堅定選擇。
越來越多銀行已意識并開始強調非信貸服務與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和價值,一場重塑行業生態的變革正加速推進。從優化資產結構到規范定價機制,從平衡量價關系到政策解讀與結構創新,各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在反內卷的道路上探索出獨特且有效的實踐模式。
例如,民生銀行行長王曉永提到:“未來我們會一如既往深化客戶經營,扎實服務實體經濟,持續降本增效,不搞‘內卷式競爭,保持戰略定力,強化戰略執行,扎實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華夏銀行則從定價機制切入,筑牢反內卷防線。華夏銀行行長瞿綱表示,該行積極響應中央“反內卷”號召,嚴格落實行業自律開展的各項規范存貸款定價行為,堅持理性定價、風險定價,自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證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此外,年內存款利率多次下調,本質上是銀行業在負債端落實反內卷的重要舉措,有效減輕了銀行面臨的息差壓力。但需要強調的是,銀行業資產端與負債端需協同推進反內卷,這一點至關重要,更是行業未來突破內卷、明確發展方向的關鍵所在。若資產端反內卷進程未能與負債端同步推進,存款成本下降所釋放的紅利,很可能會被信貸端持續的內卷態勢吞噬。
探索新增長曲線,收入結構更元化
在息差收窄、傳統盈利模式承壓的背景下,國內銀行業積極探索新增長曲線,非息業務成為重要突破口。2025年上半年,上市銀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長6.97%,較一季度重回正增長區間,展現出強勁的修復動能。
從結構來看,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6%,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長10.68%,投資收益同比大幅增長23.46%,成為拉動非息收入增長的核心力量。這一數據表明,銀行業正逐步擺脫對傳統息差收入的過度依賴,向“息差+非息”雙輪驅動的多元化收入結構轉型,同時通過精細化管理優化成本與效率,為應對行業挑戰奠定基礎。
國有大行憑借資源與規模優勢,在非息業務布局上成效顯著。工商銀行將國際化與綜合化業務定位為 “二次能源” 及 “新增長曲線”,2025 年上半年兩項業務合計貢獻集團 9.8% 的營收與 13% 的稅前利潤,較 2024 年全年水平顯著提升。中國銀行非息收入同比大幅增長 26.43%,在營收中的占比提升至 34.71%,同比提高 6.23 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營收增長的核心動力。
郵儲銀行與建設銀行同樣展現出清晰的轉型路徑。郵儲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與其他非息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兩者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同比提升 0.85 個、2.47 個百分點,實現從 “依賴單一息差” 到 “多元價值創造” 的跨越。建設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已超過 25%,其中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交易銀行等重點領域收入占手續費收入比重超六成,業務結構持續優化。
從基層實踐來看,利率下行背景下存款對客戶吸引力減弱,收益率 2%-3% 且鎖定基礎收益的保險產品需求上升。某國有大行分支機構行長表示,客戶經理可通過推廣保險獲得透明買單手續費,推動業務重心向代理保險、理財等非息領域傾斜,進一步助力非息收入增長。
部分股份制銀行已啟動內部改革,借鑒日本銀行業經驗推進貸款業務轉型:將管理邏輯從“規模驅動”轉向“質量優先”,信貸投放告別“粗放式擴張”,強化行業與區域研究。從總行層面建立重點領域篩選機制,加大高收益區域、行業的資源傾斜;分行層面依托地緣優勢構建深耕模式,通過本土化經營積累客戶資源。通過聚焦核心客群、特色產品與優勢區域,打造閉環金融服務生態圈,以此培育穩定收入來源,應對凈息差收窄壓力。
部分股份制銀行已啟動內部改革,將管理邏輯從 “規模驅動” 轉向 “質量優先”,告別信貸 “粗放式擴張”,強化行業與區域研究能力。從總行層面建立重點領域篩選機制,加大高收益區域、行業的資源傾斜;分行層面依托地緣優勢構建深耕模式,通過本土化經營積累客戶資源。通過聚焦核心客群、特色產品與優勢區域,打造閉環金融服務生態圈,以此培育穩定收入來源,緩解凈息差收窄壓力。
城商行則以“增收節支”為核心策略,負債端通過代發、結算業務提升活期存款規模,同時探索增長新路徑。例如,借鑒平安銀行通過抖音等新媒體拓展客群,借助AI智能投顧替代傳統服務模式以覆蓋長尾客戶并降低成本,未來或嘗試打破條線邊界實現服務策略動態調整等,進一步提升客戶服務效率與收入轉化能力。
國有大行入局,中小銀行整合提速
2025年以來,我國中小銀行合并重組進程進入快車道,行業整合“浪潮”持續升溫。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中旬,各地監管部門已批復解散銀行180家、批準合并銀行135家、完成工商注銷銀行11家,三類退出情形合計達326家。這一數據已大幅超過2024年全年198家的退出總量,直觀反映出當前中小銀行行業結構優化的力度與速度,也標志著中小銀行市場化退出與資源整合機制的落地效率顯著提升。
中小銀行密集合并重組,本質是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深入推進的核心體現,同時也是地方銀行業“提質增效”、加速行業出清的重要信號。這一趨勢與國家“加快處置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導向高度契合,為地方金融生態穩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5年9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指出,“目前高風險機構數量及資產規模較峰值已大幅壓降,多數省份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這進一步驗證了中小銀行整合在風險化解中的關鍵作用,也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村鎮銀行合并的發起主體范圍正持續擴容,從最初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主,逐步延伸至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大行。
2025年6月,工商銀行率先獲批收購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并設立支行,成為首家實施“村改支”的國有大行。交通銀行緊隨其后,分別于8月、9月分別完成對四川大邑交銀興民村鎮銀行、青島嶗山交銀村鎮銀行的收購;10月11日,農業銀行收購浙江永康農銀村鎮銀行并設立三家支行的方案獲金華監管分局批準,此為該行2025年內第二例“村改支”項目。
從持股規模來看,據各大銀行2025年半年報數據,截至6月末,農業銀行控股村鎮銀行6家,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分別持股村鎮銀行2家、4家。盡管國有大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數量占比相對有限,但其參與顯著強化了風險化解實效,進一步增強了區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也為中小銀行整合提供了“頭部引領”的示范效應。
當前地方銀行業“提質增效”進程已進入加速階段,這標志著行業整合從“數量收縮”向“質量躍升”的核心邏輯轉變。此輪整合并非單純減少機構數量,而是以質量提升為根本導向,推動行業發展模式實現戰略性轉型,即脫離過往依賴數量擴張、規模驅動的同質化競爭路徑,逐步轉向以服務質效、風險管控、價值創造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總體來看,中小銀行“合并潮”在積極重構地方金融生態、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同時,多重挑戰仍需重點關注。具體而言,整合過程中將面臨多種考驗,包括不同機構間薪酬體系的調整、組織架構重構、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經營理念轉型、信息系統的整合、權責重新劃分、以及人員調整配置,這些均直接關系整合實效的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