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要扛起‘挑大梁’的責任,不僅要對得起‘改革先鋒’的稱號,更要在中美科技競爭、新質生產力培育中當主力!”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圍繞“‘十五五’與大灣區發展”展開深度解讀,指出廣東在新征程中肩負關鍵使命,大灣區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推手。

大灣區:中美競爭的戰略支點
談及廣東定位,鄭永年分析,從人口規模看,廣東常住人口1.26億,加上港澳地區超1.4億,“國家發展若忽略廣東,便缺少了關鍵拼圖”;從經濟總量看,大灣區GDP已逼近東京灣區,“但要實現2035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與科創中心的目標,仍需突破”。
他特別提到國際競爭格局:“當前中美科技博弈集中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美國依托加州、波士頓兩大區域,中國則形成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三大板塊。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最有條件打造‘地域嵌入型經濟平臺’——此前美國硅谷2/3的獨角獸企業有中國背景,卻因監管滯后、轉化不足流失,這一教訓值得深思。”
“十五五”廣東需突破五大任務
針對“廣東要做什么”,鄭永年提出清晰路徑:
其一,構建大科創體系。他表示,香港8所大學中有5所進入全球前100,廣東擁有南方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兩地基礎科研能力若能有效統籌,完全具備與加州系統競爭的實力,需通過新質生產力突破“從0到1”的基礎科研瓶頸。
其二,加速應用技術轉化。他指出,珠三角長期是全球制造業成本洼地,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打通轉化鏈條的潛力巨大。
其三,強化城市群協同。他認為,美國依靠多個世界級城市群吸引全球人才,廣東需以廣深港為中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樞紐。
其四,構建共同市場。他強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從區域破題,大灣區城市若能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可更好輻射全國。
其五,推動企業出海。他提醒,企業“出海不能盲目”,應依托大灣區打造“海外中國人經濟圈”,降低風險。
改革破題:松綁、開放、聚焦
如何實現目標?鄭永年給出五條改革建議: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是首要任務。他提到,大灣區地級市數量偏多,通過減少行政層級釋放城市群活力。
其次,科研資源需向年輕人傾斜,重新定義“人才”——工業人才比學術頭銜更重要,美國工業人才的支撐作用對實體經濟崛起至關重要。
監管要“松緊適度”。他指出,因審批周期長、風投不足,部分生物醫藥、AI成果被華爾街低價收購,“需守住安全底線,但技術落地要松綁”。
制度型開放要“以點帶面”。他建議橫琴、前海等四地先與港澳規則對接,再擴散至全灣區,“香港國際化規則體系成熟,用好‘港澳+’模式可自然形成共同市場”。
最后,鼓勵制度開放和單邊開放。他提醒企業出海別扎堆高風險地區,“前海、南沙可聯合港澳建‘出海第一站’,為企業提供支撐”。
鄭永年總結道,大灣區去年經濟總量已接近東京灣區,科技領域仍有提升空間,“若大灣區城市深度融合,到2035年定能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經濟與科創中心,這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抓手,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