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瑩亮、董靜怡
從中國到東南亞,輪胎找到了新的增長極。在柬埔寨、泰國、越南的橡膠園與港口之間,一條跨國產業鏈正在重塑全球輪胎版圖。
全球近七成的天然橡膠都來自東南亞,泰國、印尼、越南是世界前三大產膠國,柬埔寨、老撾、緬甸也在加速擴種。橡膠不僅是這里的 “綠色黃金”,更是東南亞國家走向工業化的起點。
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當時歐美對中國輪胎征收超過100%的 “雙反稅”,迫使中國企業 “出海建廠”、繞道東南亞。第一站是越南,第二站是泰國,如今,柬埔寨成了新的增長極,賽輪輪胎、萬力輪胎、雙星輪胎等中國輪胎行業巨頭紛紛在此落地生根,因為這里有資源、有政策、還有空間。據柬商業部統計,柬埔寨2024年輪胎出口額8.7億美元,同比增長129%。
中國企業帶來制造力,東南亞國家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力,在柬埔寨、泰國、越南,橡膠產業與輪胎制造正在實現 “產業共振”。柬埔寨擁有40 萬公頃橡膠林,中國工廠的入駐讓這些乳膠有了更穩定的買家。與此同時,本地工人進入工廠,從割膠者變成了產業工人。
對中國企業來說,東南亞是規避關稅、承接產能的重要布局點;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投資正讓他們完成從 “賣原料” 到 “造產品” 的產業升級:基礎設施方面,柬埔寨計劃2029年前投資10億美元擴建西哈努克港;能源體系方面,超過20項能源項目正在建設中;人才結構方面,通用輪胎工廠中本地員工占比超過90%。
這場合作不會止步于橡膠和輪胎,還在延伸到汽車零部件、綠色塑料、生物基橡膠領域。中國資本與東南亞資源正共同打造更可持續、更開放的產業圈。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自東盟進口橡膠同比增長40.7%,出口輪胎等汽車零配件增長了19.8%。10月28日,中國—東盟自貿區 3.0版升級議定書簽署,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盟國家產供鏈的深度融合。
東南亞的橡膠正與中國制造共同駛向世界。從資源到技術、從工廠到港口,這是一場真正的 “雙向奔赴”。在全球制造業重構的浪潮中,中國輪胎出海的故事,也是東南亞產業升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