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霜
當下,全球經濟韌性、關稅重構與貨幣政策轉向成為焦點;而在中國,“十五五”規劃開啟以科技自立和供需再平衡為核心的新發展階段,內需回暖與出口韌性共同支撐增長動能。
對此,國際機構近期紛紛上調中國經濟預期,認為結構性改革與產業升級將鞏固長期競爭力。
近日,在2025花旗中國峰會期間,多位來自花旗的經濟學家分析了對當下全球以及國內宏觀經濟走勢的觀點。
關稅高企下全球經濟韌性凸顯
花旗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Nathan Sheet 表示,全球經濟表現出超出預期的穩健性,“IMF 和世界銀行秋季會議的基調出乎意料,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約為 2.7%,雖略低于去年的 2.8% 和 3% 的趨勢增長率,但仍處于合理區間”。
這一表現背后,是全球通脹的持續回落 —— 當前全球整體通脹率已降至 2% 的疫情前水平,核心通脹雖略高但保持溫和。
關稅政策成為影響全球貿易格局的關鍵變量。
Nathan Sheet 指出,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率已從年初的 2.5% 飆升至約 15%,“達到上世紀 30 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貿易流向隨之重構:過去一年美國自中國進口份額從 13% 降至 8%,而與中國臺灣地區(聚焦 AI 和半導體)、越南、墨西哥、泰國的貿易份額顯著提升。其中,《美墨加協定》(USMCA)明年有望續簽,將進一步鞏固墨西哥的競爭優勢。

貨幣政策方面,全球正迎來降息周期。
Nathan Sheet 透露,“30 家主要央行中約 25 家今年實施了降息,僅兩家加息”,為應對關稅影響和通脹改善,明年降息趨勢將延續。具體來看,美聯儲因勞動力市場疲軟,預計到明年年底再降息數次;歐洲央行將再降息兩次,存款利率降至 1.5%;而日本央行則因通脹穩固在 2% 目標附近,明年將加息兩次至 100 個基點。
花旗全球研究團隊主管 Lucy Baldwin 提出 “無就業繁榮” 的全球新現象。
“GDP 增長強勁且具韌性,但美國及全球部分地區就業數據疲軟”。她解釋,就業市場對利率高度敏感,美聯儲持續降息將改善高利率承壓行業的就業狀況,但人工智能對中低級崗位的沖擊已顯現,“花旗的研究表明,中低級崗位面臨更大挑戰,全球多地畢業生就業困難”。長期來看,AI 對就業的影響仍是政策制定者需應對的關鍵挑戰。
對于市場關注的黃金走勢,Lucy Baldwin 認為貨幣貶值交易已基本結束,“金價今年上漲 50%、兩年累計漲幅超 100%,短期存在下行風險”,但長期仍具支撐 —— 各國央行購金、ETF 資金流入及降息周期將形成利好。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短期內仍難撼動,盡管挑戰因素已開始顯現。
中國“十五五”開局錨定 5% 左右增長,財政發力和出口回暖成關鍵
花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余向榮將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比作中國經濟的 “新劇本”。
他表示,“核心故事線是科技自立自強與供需再平衡,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突出位置,同時通過全國大市場建設、提高居民消費率等務實舉措推進經濟再平衡,直接回應了市場關切”。
從增長預期來看,余向榮對中國經濟持建設性觀點:“前三季度 GDP 已增長 5.2%,今年 5% 的增長目標大概率實現”。作為“十五五”開局之年,他預計 2026 年增長目標仍維持在 “5% 左右”,基準預測為 4.7%,“中美階段性貿易協議達成等有利因素正在增多”。
政策方面,余向榮判斷將呈現 “財政主導、貨幣適度寬松” 的格局。
“多重約束下難有大水漫灌,2026 年預計降息 20 個基點、降準 50 個基點,主要起信號作用”,他解釋,當前政策利率 1.4%、有效存款準備金率 6.2% 已處于低位,銀行凈息差與不良率倒掛,制約了貨幣政策空間。
財政政策將持續發力。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預計為 4%,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 1.6 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 4.9 萬億元,其中 4.1 萬億元支持經濟增長,廣義財政赤字規模將達 11.8 萬億元,占 GDP 的 7.9%。
風險化解方面,明年將發行 2 萬億元地方置換債券,新增 5000 億元特別國債用于銀行注資,化債力度與今年持平。
房地產與消費領域仍需時間調整。余向榮表示,房地產政策將 “托而不舉”,通過放松限制、稅收優惠等措施管理調整節奏,“市場止跌企穩非一日之功”。
消費提振將側重結構性政策,以舊換新補貼維持 3000 億元規模并擴大覆蓋范圍,“一老一小” 領域投入加大,育兒補貼保持 1000 億元,免費學前教育擴至中班新增 640 億元支出,養老消費券或推廣至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若每月增加 50 元將惠及 1.8 億人。
外部環境改善成為重要利好。余向榮認為,“中美經貿關系緩和,特朗普總統明年 4 月有望訪華,雙方貿易協議執行及關稅下調的可能性大于上調”。盡管全球商品貿易增速預計放緩至 0.5%,但中國出口展現出強大適應能力 ——2024 年增長 13%,今年增長 8%,對亞洲地區出口增長彌補了對美出口的下滑。
Lucy Baldwin 補充道,“中國已找到替代出口路徑,若部分關稅取消,有望獲得比東盟國家更低的關稅優勢”,這將支撐 2026 年中國出口保持低個位數正增長,凈出口仍為關鍵驅動力。
匯率方面,余向榮預測人民幣將呈現升值趨勢,“購買力平價、貿易順差走高、中美利差收窄等因素將推動升值預期形成,7 可能成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測試點位”。
資本市場層面,Lucy Baldwin 看好中國股票表現,“中國市場 60% 為成長型板塊,40% 的盈利與 AI 相關,且中國有望在 AI 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正如在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生態系統中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