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李域 實習生陳慧 深圳報道
當前,全球科技產業進入以人工智能(AI)為核心的爆發期,科創賽道行情持續演繹,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聚焦于科技板塊及港股、中概股的優質投資機會。
11月20日,以“立足灣區投資全球”為主題的2025灣區財富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在“策略投資與市場趨勢展望”主題討論環節上,平安基金基金經理翟森表示,當前科技領域行情持續演繹,人工智能是科技領域的核心主線,其產業邏輯與發展階段有鮮明特質,具備優質投資前景。
作為專注科技方向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翟森善于把握科技領域趨勢性行情,近年來在人工智能、半導體、智能汽車等細分領域均有深入研究和布局,并取得較好業績。
他表示,今年科技領域熱度高漲,人工智能賽道尤為突出。AI 帶動的已絕非單一科技產業,而是已經成為了當前全球經濟的核心亮點,更形成了全產業鏈帶動效應——不僅賦能新能源、傳統制造業全鏈條,更向上傳導至有色金屬等細分領域,其增長的底層驅動力均源于 AI 基礎設施投資。“對科技投資而言,人工智能無疑已成為科技投資的核心賽道。”
針對全球資本市場近期流行的“人工智能泡沫論”,翟森認為這一觀點存在明顯認知誤區。他指出,很多人將 AI 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簡單類比形成了泡沫論的觀點,核心邏輯是企業 CapEx 擴張過快到收入兌現不足再到投資不可持續。這種邏輯在互聯網商業模型下是成立的,因為互聯網的增長依賴用戶行為的滲透和在線時長的增加,用戶擴散后收入快速爆發是常態。 而AI是生產力革命,其的商業價值卻完全遵循另一套邏輯。AI 的增長不依賴人類行為,而依賴算力產能能力 ,它的核心不來自注意力,而來自“任務執行能力”。生產力的發展的節奏決定了AI 的收入天然滯后。
AI 的商業化現階段確實處于初期,尤其在 To C 層面,尚未形成超級產品模式。 AI 的投入與收入之間出現階段性錯配,并不是泡沫的信號,而是所有生產力革命的共同特征:先擴大能力,再擴大場景,最后才進入大規模商業化兌現。人類正在經歷史上一次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在過程中出現階段性的分歧非常正常,2023年至今也出現了幾次較大的分歧時刻,但事實證明AI本身的發展一直在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這種由認知差異帶來的市場波動,恰恰是長期投資的重要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