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門開平市塘口墟,文藝新潮的氣息撲面而來:廢棄糧倉變身先鋒書店,舊騎樓成為“網紅民宿”,糧站舊址飄出咖啡濃香……10多年前,這里還是個只有9戶常住居民的“空心村”,如今成了聚集2000多人的創客社區。
塘口墟的蝶變,是廣東各地深入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縮影。隨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全省分批遴選包括開平—臺山在內的19個片區開展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催生了一批新業態、新場景,加快重塑鄉村價值。
1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要加強科技應用,推動農文旅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牢記殷殷囑托,奮力走在前列。廣東將農林牧漁的“土味”、嶺南文化的“韻味”、休閑旅游的“趣味”擰成一股繩,通過培育多元業態、優化產品供給、完善配套服務等舉措,因地制宜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農文旅融合,既要帶旺人氣,也要帶活產業。
塘口墟所在的塘口鎮是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農文旅資源豐富,536座碉樓星羅棋布。塘口鎮黨委書記黃巧娜告訴記者:“在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我們做了一件事:激活閑置糧倉、廠房為先鋒書店、民宿,提供發展空間?!?/p>
通過“世遺+創客+數字文旅”的探索,塘口鎮打通了農文旅產業增收鏈路。2024年,塘口鎮工業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實現雙增長;先鋒書店年收入500萬元、吸引游客150萬人次。“我們正朝著世界遺產研學方向邁進,未來將進一步完善文旅配套?!秉S巧娜說。
廣東農業資源豐富,嶺南文化底蘊深厚,加之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堅實基礎。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出多元路徑。
在清遠市佛岡縣,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湯塘村憑“民宿+”走出一條致富路。村里250多座民居古韻猶存,又自帶天然溫泉優勢,短短幾年間便發展出近百家溫泉民宿,由此形成的湯塘鎮溫泉民宿集聚區,年收入達3200萬元。
在陽江市程村鎮紅光村,村企整合30畝閑置土地,改造舊蠔場、修繕風貌房,打造田園綜合體與精品民宿。原本臟亂差的村莊,如今成為人氣打卡地,帶動村民增收。當地蠔農每天可銷售生蠔數千斤,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10萬元,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與鄉村活力的雙重提升。
汕尾市城區則活用“海、陸、空、島”資源,全域統籌加力打造“山海湖城康養地、漁文旅體休閑都”。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有效拓展了海洋經濟外延,提升了產業附加值。今年1—8月,汕尾市城區共接待游客約277萬人次。
資源稟賦不同,發展路徑各異。農文旅融合不僅帶來旅游收入,更帶動了縣鎮村資源整合利用,大批閑置土地、農房、廢棄校舍等“沉睡”資源資產得到盤活,轉化為發展資本,釋放出顯著的經濟效益。
持續提升綠水青山“含金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在推進農文旅融合過程中,堅持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通過清淤,沙爺河的水質得到了很大提升,達到了Ⅱ類水質標準,形成了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線?!敝猩绞形骞鹕浇值拦鹉洗妩h支部副書記古衛南站在清澈的溪流邊介紹道,“每逢節假日,游客都絡繹不絕,重大節日單批次游客超萬人?!?/p>
沙爺河是桂南村的主要河道,長約3公里,兩岸綠植掩映,溪流清澈,田園風光優美。五桂山街道利用冬春有利時節,對沙爺河支流開展清淤,清淤長度200米,有效保障下游農田灌溉需求,同時結合清淤打造出生態溪流和溯溪徑,成為市民游客娛樂、休憩的親水打卡點。
“清淤過程中,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保留香樟、竹林等原生樹種,沿溪修建慢行道供游客觀光。”古衛南介紹道,立足當前的生態優勢,桂南村正努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已吸引旗溪生態農場、舒米學苑等18個“新農”項目落地,不少“新村民”來此定居創業。
“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河源則搶抓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機遇,全力構建“湖泊+”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如今,河源市龍川縣四都鎮的東江濕地公園成為網紅打卡點,運營方負責人魏文輝表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東江濕地公園累計接待游客數量達到3.5萬人次。
農文旅融合既以環境整治為基礎,又進一步促進了鎮村整體風貌提升。
在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一條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如絲帶般串聯起9個鎮、54個行政村和200多個景點。公路沿途設有16個以“東坡樂事”為主題的旅游驛站;整村改造7個空心村,如今形成了793家民宿、3.1萬張床位的產業集群。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相輔相成。廣東鄉村正將綠色底蘊轉化為發展動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多方協作凝聚振興合力
農文旅融合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有效的實施主體與共建機制。廣東著力破解“誰來干”的問題,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人才共建機制,形成多方協作的強大合力。
在塘口墟,5個舊糧倉改造而成的先鋒書店已成為一個文化地標?!拔覀儾恢皇琴u書,更是在構建一個文化傳播的場域?!睍暧嘘P負責人的這句話,指向了農文旅融合的更高層次——從空間更新走向價值共創。
這種共創生態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90后”李繼津是最早一批來到塘口的設計師。他與合伙人在塘口墟租用當地舊五金廠、舊鐘表廠、舊郵局3棟共2100平方米建筑,將原本蛛網密布的舊工廠改造為時尚的“塘口空間”。
“有時候留住一個人,會帶動他身邊的一群人對這個地方好奇,吸引更多人留下?!崩罾^津感慨,原本只計劃停留2年的他,今年已進入第11個年頭,項目越做越多,對塘口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從澳門返鄉的咖啡師梁艷芬、打造共享空間的建筑師陳國棟、經營“懶貓民宿”的黃國洪……如今,像他們這樣的“新塘口人”已超過2000名。在省市縣三級宣傳部門的引領共建下,塘口也探索出一條文明鄉風建設新路徑。新潮的咖啡與村民的家糍在集市中交匯,形成獨特的社區生態。
另一方面,專業運營團隊的引入也為鄉村注入新活力。河源東源縣聯合浙江新神農美麗鄉村學院重點打造“糖巢創客社區”,將“老圩鎮”變為年輕人聚集的藝術休閑地。自2024年國慶假期以來,社區已吸引游客約40萬人次,營業額達300萬元,成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的一張“活名片”。
未來,廣東將如何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廣東將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取得新成效,以點帶面推動全省其他地方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真正把農文旅產業做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笔“偾f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許志暉表示。
這意味著,廣東的農文旅融合正從“試點先行”邁向“全域推廣”。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吳志才建議,各地農文旅融合發展要堅持以鄉村資源為根本、農業發展為基礎、特色文化為靈魂、旅游市場為導向,從產業突破、區域突破、媒介突破、治理突破4個方面下功夫。
從僑鄉古鎮的騎樓燈火,到萬綠湖畔的碧波槳聲,從南昆山脈的稻浪果香,到紅海灣畔的漁歌新韻,廣東農文旅融合已繪就“景美業興民富”的嶺南畫卷。
面向未來,廣東將持續以嶺南文化為魂、田園山水為基,深化產業突破與區域協同,朝著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農文旅融合先行地目標邁進,讓更多人邂逅嶺南韻味,共享發展紅利。
南方日報記者 陳薇 黃進 張婧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