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克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
近日,202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幾位來自民營企業的科學家成功入選,其中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知名企業的科研領軍者。這一評選結果打破了以往院士群體多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傳統格局,這折射出我國創新生態的深刻調整,彰顯產業創新與民營經濟在國家科技體系中日益凸顯的重要地位。
產業創新的核心價值在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而民營企業正是這一轉化過程中最具活力的主體。長期以來,高校和科研院所憑借深厚的學術積累,在基礎研究領域占據優勢,但在科技成果落地應用、對接市場需求方面,民營企業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行動力。民企科學家的院士之路,恰恰印證了產業創新與基礎研究同等重要的價值。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為例,比亞迪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電池技術、電控系統等核心環節持續創新,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6.2萬項、獲得授權專利超3.7萬項,不僅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帶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整體快速發展,改變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這種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模式,彌補了單純學術研究與市場脫節的短板,形成了“研發—應用—反饋—再研發”的良性循環,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民企科學家當選院士,意味著我國對產業創新價值的重新認知和高度肯定。過去,科研成就的評價往往更側重學術論文、理論突破等顯性指標,而民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多體現在技術專利、產品革新、產業賦能等實踐層面。此次評選打破了這種單一評價體系的局限,認可了實踐創新、產業貢獻在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地位,為廣大扎根產業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樹立了標桿。這將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投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促使更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格局。同時,這種導向也將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更主動地對接企業需求,將基礎研究與產業實際相結合,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力量。產業創新的活力迸發,最終將帶動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效能提升,為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提供堅實支撐。
從民營經濟的角度來看,民企科學家當選院士是民營經濟地位提升、創新能力得到國家認可的重要信號。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制度內在要素,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研發投入、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表現日益突出,目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92%,已經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此次多位民企科學家入選院士,正是民營經濟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的直接體現。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培育出院士級別的科研人才,背后是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的執著投入和對核心技術的不懈追求。與此同時,其創新活力還源于其靈活的機制優勢,與傳統科研機構相比,在科研決策、資源配置、人才激勵等方面更加靈活高效,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技術趨勢,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民企科學家當選院士,將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的創新信心,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向民營科技企業集聚,推動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民企科學家當選院士將推動形成更加公平、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這一結果向社會傳遞出清晰的信號:無論出身于高校、科研院所還是民營企業,只要在科技創新領域做出突出貢獻,都能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公平的評價環境將促進創新要素在不同主體間自由流動,讓更多有才華的科研人才能夠在最適合的平臺上施展抱負。民營經濟的創新活力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優勢相結合,可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推動科技創新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創新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民營經濟將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民企院士“破壁”登場,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中國創新生態演進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產業創新與民營經濟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從產業創新的角度,這一變革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升創新成果的轉化效能;從民營經濟的角度,這是民營經濟創新實力的彰顯,也是民營經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角色日益重要的體現。未來,隨著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的創新活力將進一步迸發,產業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拓展,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造一個高技術產業提供強大支撐。在這一進程中,民營企業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民企科研人才將在更大舞臺上發光發熱,共同書寫中國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