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當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今年6月,金融監管部門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產和財富管理市場。另據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資產管理總規模已超170萬億,居民可投資資產總額突破300萬億,穩居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
相較海外的成熟市場,中國財富管理仍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得益于龐大的客群基礎、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目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在2025年灣區財富大會發表演講后,匯豐中國財富管理及金融服務方案部負責人王穎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
對于海內外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變遷,王穎表示,從供給端看,中國內地財富管理市場目前是“銀行為主,多元輔助”,而海外成熟市場呈現多元化和細分態勢。從需求端看,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內地個人投資者資產較集中于地產和現金;而海外成熟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更高,個人的資產配置更為多元化。當前,內地投資者在財富管理方面,正逐步與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接軌,多元化、專業化配置的需求持續提升。
面對低利率環境,投資者往往在心態上追求收益補償。在不確定性及波動性下,她建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另類資產,以抵御波動并把握財富增值機會。
與此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深港聯動的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正在加速形成。最新數據顯示,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規模已超35萬億港元,深圳財富管理總規模已超過31萬億元。
談及該行的大灣區客戶畫像,王穎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富裕人群的風險偏好介于保守和中等之間,傾向于選擇具有穩健增長潛力的投資標的。
她表示,大灣區是匯豐在亞洲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重點區域,對此匯豐已進一步提升在大灣區的財富管理服務能級,今年內分別在深圳、廣州、香港增開專注于財富管理的新型網點。

21世紀經濟報道: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與海外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變遷相比,需求端上有哪些異同?
王穎: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產和財富管理市場,客戶基礎龐大且穩定,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增長潛力巨大。
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需求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從投資者結構和持倉來看,中國內地的個人投資者占比相對較高,目前的資產較為集中于房地產和現金。海外成熟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如養老金等)是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個人投資者的金融資產配置則更為多元化。
從投資行為來看,內地個人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較短期的策略,并且對短期波動較為敏感,部分投資者的理念仍在從傳統的“保本保收益”向“凈值化管理過渡”。相比之下,海外成熟市場的投資行為更注重長期發展,養老金等長線資金是市場穩定的“壓艙石”。
當前,內地投資者在財富管理方面,正逐步與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接軌,多元化、專業化配置的需求持續提升。
匯豐今年的全球大眾富裕投資者調查顯示,過去一年內,與海外受訪者類似,內地受訪者削減了現金持倉,轉而增加多元化投資以及另類資產。對于內地高凈值群體來說,國際化的資產配置、家族財富傳承、稅務規劃和全球生活方式管理等新興需求也快速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供給端分析,當前國內和海外財富管理市場有何特點?
王穎:從供給端看,中國市場也正朝著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方向轉型。
第一, 行業生態格局上,中國內地目前是“銀行為主,多元輔助”,銀行憑借渠道和信任優勢占據主導。而海外成熟市場的財富管理行業呈現多元化和細分態勢,投行、獨立顧問、家族辦公室等各具特色。
第二, 業務模式上,海外成熟市場以“買方投顧”為核心,收入來源主要與客戶資產規模掛鉤,而非以單個產品的銷售費用為主。中國內地正處于從“賣方銷售”向“買方投顧”的轉型過程中。
第三, 產品與服務上,海外成熟市場的產品工具已相當多元化,涵蓋全球各類資產以及種類繁多的另類投資等,服務深度專業化。而中國內地的財富管理產品也正逐步豐富和規范化,權益類和另類投資占比提升,同在科技賦能方面具有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匯豐中國稱另類投資產品是重要產品類,有何原因?另類投資旨在追求超額收益,但其風險控制更為復雜,如何兼顧風險與收益?
王穎: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及波動性依然持續,需要構建更多樣化的投資組合。
另類投資策略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資產以及大宗商品和房地產等實物資產多種類別。這些資產價值的驅動因素有別于股票和債券,所以與股債回報的相關性較低,在投資組合中起到提高收益風險比和穩定器的作用。
為了向高凈值投資者供更豐富的選擇,近幾年匯豐在不斷創新另類投資產品線,涉及流動性另類投資、對沖基金、對沖基金中基金、開放式私募股權,以及不動產及基礎設施等策略。
另一方面,另類策略的風險也不能忽視。以私募市場投資為例,其主要風險因素就有低流動性、長投資期、業績不透明、現金流不可預測、策略風險、集中風險等。
對個人投資者,一方面可在投資組合中既配置股債等傳統資產,又配置一定比例的另類策略,避免集中投資單一資產類別、地域或主題。同時,另類投資通常是私募型產品,相對復雜,流動性也較低,一般適合于滿足一定條件的高凈值投資者。投資者應當評估其自身的風險承受程度和投資適當性。
21世紀經濟報道:在低利率環境下,傳統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機構面臨著“資產荒”問題。對于財富管理機構,如何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為客戶穿越周期、提升收益?
王穎:近年來,低利率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常態。
首先,當利率持續處于低位,投資者心態往往表現出現轉變,主要源于對傳統安全資產(如存款或國債)回報率不滿,從而推動調整行為。這往往表現為現金類資產份額向較高風險的金融投資轉移,對股票、高收益債券或另類投資的配置增加。
從海外經驗看,低利率環境往往在投資者心態上帶來收益補償要求,即在利率維持低位的背景下,持續增加對高息股的配置。我們也觀察到,投資者中近期同樣出現了從理財、債基等轉向更多元的投資組合,對于更高潛在回報的股票和另類資產體現出更多關注。
我們認為,跨資產類別、跨板塊、跨地域的多元化配置,有利于提升投資組合的韌性。投資者可嘗試通過加入相關性較低的資產,如黃金、對沖基金和其他另類資產,進一步強化多元化的配置。
21世紀經濟報道:在匯豐中國的客戶畫像中,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客戶在資產配置、投資偏好方面有何特點?
王穎:根據胡潤財富研究,大灣區內擁有超過1000萬人民幣凈資產的家庭數量超過50萬戶,這一群體對資產增值、多元化配置及國際化的投資需求持續增長。隨著區內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大灣區內地居民選擇香港作為全球資產配置的平臺。
一方面,這些富裕人群普遍擁有較高的資產,但更關注資產的保值與增值,風險偏好介于保守和中等之間。這體現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既有對銀行存款、理財產品、債券基金等相對低風險產品的需求,也有對房產、股票等中高風險資產的配置需求,并傾向于選擇具有穩健增長潛力的投資標的。
總而言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富裕人群不僅對資產增值和多元化配置有著高度的需求,而且在風險偏好上傾向于穩健但追求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過去一年,多家在華外資行裁撤普通網點并整合設立旗艦網點/私財中心成為一種趨勢,匯豐中國亦有相關布局。設立該類網點是否帶來業務增量,其承載力如何,是否能給出直觀的數據?
王穎: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銀行客戶的交易習慣正逐漸轉向線上渠道。2024年,內地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總額同比增長11.1%,其中網上銀行交易額占比達81.7%。在此背景下,超過2500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網點獲批裁撤。但網點減少并不意味著服務的缺失,內地銀行亦正通過布局的優化和調整,推動服務空間從交易型向交互型轉型,打造了多渠道下的全新銀行服務生態。
匯豐中國自2024年至今開設了11家旗艦網點,覆蓋北上廣深及成都、杭州、寧波、無錫和大連等九個主要城市。在數智化轉型的背景下,新的旗艦網點將作為所在區域的核心網點,輻射周邊財富管理服務需求。未來,匯豐中國將繼續在南京和青島等地開設旗艦網點。
新一代的旗艦網點提升了服務承載力。例如我們的首家旗艦網點——上海徐家匯中心支行的客戶凈推薦值,明顯高于我們內地各網點的平均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有關部門提出,加快建設深港聯動的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匯豐中國未來三年在大灣區的財富業務策略如何?
王穎: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富裕的城市群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是匯豐在亞洲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重點區域。目前,匯豐在內地是資產規模最大的外資銀行,在香港也是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
對此,匯豐已進一步提升在大灣區財富管理服務能級:匯豐中國今年內分別在深圳和廣州的中心商務區開設了三家新一代財富管理旗艦網點。匯豐香港在香港西九龍高鐵站設立了首家零售銀行網點。
在深港聯動的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構建中,匯豐將發揮橋梁角色,促進財富資本流動和市場融合,包括提供服務設施和技術支持、提供跨境金融和全球資產配置服務,通過銀行、保險、資管和證券等牌照打造金融服務體系。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匯豐中國私人銀行跟中資銀行相比,競爭力以及私行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有何不同?
王穎:高凈值人士對于跨境金融服務和國際化資產配置有更強勁的需求。與中資私人銀行相比,在私人銀行領域,作為國際性銀行,匯豐中國的特色優勢,一方面在于環球視野,另一方面則是集團旗下各機構的合作。例如私行業務在與對公業務聯動的同時,與集團在內地的證券、基金、保險和金融科技等機構也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