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近年來,隨著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創投機構與產業資本正涌入該賽道。
據了解,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也被稱為“Surgical Embodied Intelligence”(手術具身智能),它是具身智能在外科手術領域的具體應用和深化,在復雜、動態的手術場景中理解環境,自主執行外科手術操作任務,輔助醫生提升手術效率。
在產業界看來,該技術不僅具備推動手術自動化進程的潛力,還可能重塑醫療系統效率。例如,近期捷邁邦美以1.77億美元收購了專注全自動骨科手術機器人的Monogram Technologies,表現出對自動化手術技術落地前景的信心。
與此同時,行業也看好具身智能技術在人機協同的發展空間——不僅有望承擔部分手術輔助任務,減輕醫生負擔,還可通過標準化、可復制的訓練方式緩解外科醫生培養周期長、資源緊張等現實難題。
今年年初,國內創新型手術機器人研發企業康諾思騰完成C輪逾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領投方為歐洲大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殷拓集團(EQT),啟明創投、Alpha JWC Ventures、創科創投基金、eGarden Ventures、清松資本、險峰K2VC、美團龍珠等海內外多家專業投資機構參投。
近期,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聯合發表研究文章,探討“手術具身智能在腹腔鏡機器人輔助手術中的通用任務自動化”。
這篇研究文章指出,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在活體動物腹腔鏡手術成功執行多項手術任務,證明具身智能在真實臨床場景下(即不需要任何額外傳感器的介入)的可行性,令手術機器人自主性達到新高度。這項研究不僅開創了腹腔鏡下自主操作的通用性,還展現出人機協作模式的安全范式,有望很大程度地減輕醫生負擔與提升手術效率,以及在培養外科醫生等醫療教育方面有著較大促進作用。
一位康諾思騰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的融合發展,正推動AI醫療從診斷向治療邁出關鍵一步。除了賦能AI輔助的手術訓練,縮短醫生學習曲線、降低臨床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實現“人機協同”的關鍵引擎,令AI化的手術機器人不僅作為醫生的助手,更能自主完成部分術中操作、實時響應復雜組織環境,實現精準、安全、高效的協同操作。康諾思騰憑借全棧自研與垂直整合戰略,令Sentire思騰?的系統架構具備獨特的AI 就緒且AI 友好特性,助力手術領域的具身智能浪潮取得更大技術突破。
同時,多位關注具身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前景的創投業內人士表示,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絕不是簡單的“手術機器人全自動化”,而是強調從實現外科醫生技能的數智化延伸應用層面,進一步拓展出的智能外科產業升級方向。因此,誰能在這個方向取得更顯著的成就,且持續擴大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產品技術的普及程度,誰就有望在賽道中贏得更多的紅利。
具身智能帶來手術機器人行業變革
據了解,具身智能在手術機器人的前沿研究顯示出較強的臨床價值,例如在提升醫生手術效率方面或將帶來三大助力:
一是,完成全球首例活體動物腔鏡下自主手術的技術平臺,將以開源生態推動手術自動化技術普及,讓人機協作開展外科手術加速變成現實;
二是,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可以協助醫生完成手術過程的大量重復性工作,提升醫生的手術效率與治療效果;
三是,通過智能感知和實時決策能力,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能夠在復雜多變的手術環境中自主識別組織結構和位置,高效精準完成多種自主操作,縮短手術時間。
同時,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有助于更好地培育新一代優秀醫生。以往,新醫生只能在名醫身旁,看著名醫進行復雜高難度手術,從而學習提升自己的手術治療本領。但是,光靠“看”,未必能快速提升新醫生的手術本領。通過操作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完成高難度復雜手術,名醫的整個手術操作步驟與豐富經驗都能以“數據化”方式留存下來,便于新醫生通過模擬操作進行學習,從而更好掌握這些手術經驗與技巧。
康諾思騰是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先行探索者。通過多年的自主研發創新,康諾思騰已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掌握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機械架構、電氣架構、軟件架構、機器人算法、圖像信號處理以及高等能量控制等六大核心技術,實現了手術機器人底層技術平臺的搭建。如今,康諾思騰已完成軟組織手術機器人的多管線布局,相關Sentire思騰?腔鏡手術機器人也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
此外,康諾思騰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相關研究與開發應用,通過智能化數據分析和自主輔助操作,幫助醫生更安全、高效、精準地完成手術,提升治療效果。
“人機協作”模式緣何更受青睞
隨著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持續火熱,眾多創投機構開始押注全自動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即在不需要醫生參與的情況下,自主完成某些外科手術操作步驟。
不久前,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發下,一個經過手術視頻訓練的手術機器人,在無人工協助下完成了離體膽囊切除術的“夾閉+切斷”關鍵步驟,展示了手術自動化的潛力。相比而言,康諾思騰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合作研究則更進一步,在活體動物中完成了腔鏡下的自主手術,更貼近未來臨床實際應用場景。這令眾多創投機構倍感振奮,因為他們看到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進入臨床應用的廣闊前景。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押注全自動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研發的全球創投機構為數不少。但是,全自動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征途,同樣面臨一系列挑戰。
在復雜、動態且個體差異顯著的手術環境中,其精準感知與建模的難度顯著提升,對系統穩定性與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時,研發過程需依賴大量高質量臨床數據,涉及圖像識別、機械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對技術成熟度要求較高,整體周期較長、投入大,成果轉化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此外,相關倫理規范與監管體系尚待完善,也為其臨床應用帶來新的課題。
記者注意到,當前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研發的主流模式,仍以人機協作為主,用于輔助醫生提高手術效率。當前業界普遍采用Haidegger提出的6級自主性框架進行機器人手術自主程度分級。截至2025年,美國FDA部門已批準的近50款手術機器人系統里,86%仍停留在1級(手術機器人僅提供震顫過濾、主從映射等輔助功能),僅有6%達到3級(條件式自主,具身智能型手術人可提出任務策略與完成大部分手術操作,但需醫生監督與審批),尚未有4、5級系統(高度自主與完全自主,醫生僅做緊急干預或不再干預)獲批。
多數創投機構與產業資本也更愿投向“人機協作”賽道,即研發更好完成手術輔助工作的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在他們看來,人機協作模式更具商業化落地可行性。
上述康諾思騰人士表示,在本次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合作研究項目中,醫生與AI協作手術的試驗中所有手術輔助任務均獲得成功,充分驗證了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自動化第三只手"方案在平衡自主性與安全性方面的有效性。該人機協作模式有望顯著加速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國產手術機器人在智能技術研究中有著更多個性化的差異性優勢,但要進一步推動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仍需解決生產成本壓降與使用門檻降低等挑戰。在壓降生產成本方面,國內手術機器人研發企業在持續提升手術機器人操作精度同時,還需通過標準化生產制造“控制成本”;在降低使用門檻方面,這些企業需增強產品與技術的賦能,給廣大醫生提供高效專業的手術機器人使用培訓,讓更多醫生更便捷地學習掌握使用手術機器人進行人機協同手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