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中國全球跨境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凌 資料圖
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我們的調研顯示,中資企業在東南亞市場的運營穩健,成效顯著。東盟市場對中資企業的重要性凸顯,三成企業的東盟業務收入占公司整體收入的20%以上。超六成受訪企業實現盈利。”普華永道中國全球跨境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
近日,普華永道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高管教育在深圳共同舉辦擁抱東盟新機遇及東盟最新投資環境分享會,并聯合發布《理性決策信心上揚——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調研》報告。調研顯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成為中資企業最熱門的投資地。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東盟地區投資流量為343.6億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泰國和越南,這四國合計占總量的九成。其中對新加坡的投資流量高達178.9億美元,占總量的52%。印尼、泰國和越南分別為45.9億美元、45.6億美元和39.2億美元,三國合計占38%。
中國企業持續深耕東盟市場的原因何在?對此,蔡凌表示,中資企業進入東盟市場首要目的是擴大現有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同時也會考慮供應鏈多元化、降低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獲取“原產國”標簽以便于進入其他市場等商業因素。
“當前,中國企業正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國內同質化競爭與成本上升擠壓利潤;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摩擦頻發,關稅壁壘與供應鏈風險凸顯。投資東盟既是基于全球產能布局優化與市場拓展的中、長期戰略考量,也是企業綜合自身能力與市場機遇后的理性決策。”蔡凌說道。
蔡凌指出,近年來,東盟國家積極調整政策,大幅降低外資準入門檻,為外商獨資進入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調研顯示,在投資東盟時,超九成受訪企業以新建工廠、銷售公司等獨資形式進入東盟市場,反映出其優先考慮控制權的長期經營策略。
不過,中國企業在東盟的經營也面臨一定風險。蔡凌認為,當地政府應積極改革,增強營商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和給予企業稅務優惠政策,這或能進一步提高中國和全球投資者的滿意度,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資。
印尼馬泰是中企在東盟投資前三目的地
《21世紀》:當前,哪些主要經濟體成為中國企業在東盟的主要投資目的地?反映了企業的哪些考量因素?
蔡凌: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東盟地區投資流量為343.6億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泰國和越南,這四國合計占總量的九成。其中對新加坡的投資流量高達178.9億美元,占總量的52%。印尼、泰國和越南分別為45.9億美元、45.6億美元和39.2億美元,三國合計占38%。以2024年GDP計算,印尼、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是東盟的前四大經濟體,且經濟增長穩健,與中國關系良好。這體現了企業在投資時的重要考量,即經濟與市場體量及發展前景。
我們剛剛發布的《理性決策 信心上揚——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調研》報告結果也與這一宏觀格局契合。調研顯示,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是中資企業在東盟的前三大投資目的地。就制造業而言,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成為主要的經營地,制造業均為四國GDP構成中的第一大產業,并有充沛的勞動力支持。就非制造業而言,印尼是首選投資目的地,其次為新加坡。
我們的調研顯示,中資企業進入東盟市場首要目的是擴大現有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同時也會考慮供應鏈多元化、降低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獲取“原產國”標簽以便于進入其他市場等商業因素。當前,中國企業正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國內同質化競爭與成本上升擠壓利潤;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摩擦頻發,關稅壁壘與供應鏈風險凸顯。投資東盟既是基于全球產能布局優化與市場拓展的中、長期戰略考量,也是企業綜合自身能力與市場機遇后的理性決策。
超六成中資企業在東南亞實現盈利
《21世紀》:根據你們的調研,中資企業在東南亞的運營情況如何?對在當地的運營有何規劃(擴大、維持或縮減投資規模)?
蔡凌:我們的調研顯示,中資企業在東南亞市場的運營穩健,成效顯著。東盟市場對中資企業的重要性凸顯,三成企業的東盟業務收入占公司整體收入的20%以上。超六成受訪企業實現盈利。其中,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的制造業盈利水平高于受訪企業平均水平。八成企業對當地投資表示滿意。制造企業在東盟的用工本土化程度較高,八成企業雇用當地員工的比例超過70%。
近年來,東盟多國推出頂層設計持續吸引外資入駐,為企業提供了多元的投資切入點。例如:泰國正推動經濟從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創新型經濟轉型,重點發展汽車制造、智能電子等領域,這與中資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核心方向高度匹配;馬來西亞將2023-2030 年工業轉型聚焦于化工、電氣電子等傳統優勢行業,以及先進材料、電動汽車等新興賽道,這也為中國投資者帶來新的機遇。
調研結果顯示,中資企業對東盟的投資信心保持高位,七成企業表示將在未來三年追加投資,不斷挖掘東南亞市場潛力。此外,我們也觀察到大量的中資企業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計劃在短期內投資東盟市場。
超九成中企以獨資形式進入東盟市場
《21世紀》:當前,中國企業在東盟的投資方式有何特點?主要選擇怎樣的供應鏈模式?區域總部主要設在哪些國家?
蔡凌:東盟國家近年來積極調整政策,大幅降低外資準入門檻,為外商獨資進入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調研顯示,在投資東盟時,超九成受訪企業以新建工廠、銷售公司等獨資形式進入東盟市場,反映出其優先考慮控制權的長期經營策略。此外,也有部分中資企業選擇以合資和合作的形式進入東盟市場,這種方式有利于利用當地企業的資源,快速擴大生產和市場布局。調研中僅有較少的企業采取并購東盟當地企業的模式入駐。
中資制造企業在東盟的組織形式與供應鏈模式較為集中,95%的企業采用“生產基地+銷售”的組織模式,僅有個別企業選擇僅銷售、生產或研發的單一布局。九成企業選擇“基本本土生產,部分本地采購,部分依賴進口”的供應鏈模式。這既充分發揮了東盟地區生產和經營成本優勢,又有效規避了貿易摩擦的沖擊,形成了成本控制與風險防范的雙重保障機制。
調研顯示,泰國是中資制造業企業的區域總部首選。依托泰國的區位優勢,企業的銷售網絡能夠高效地輻射整個東南亞市場。泰國供應鏈本地化程度較高,物流較為便利,有助于中國企業降低供應鏈成本。非制造業企業則青睞印尼。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擁有充沛勞動力和龐大消費市場,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助推消費升級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21世紀》:據你觀察,哪些行業正在成為中國企業投資的新增長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蔡凌:東盟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戰略區位、龐大的消費市場、充沛的人力資源以及顯著的成本優勢等多重因素,吸引中國企業在此布局投資。制造業、清潔能源、電子商務、醫療與健康、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正成為中國企業投資的新增長點。
商務部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對東盟投資的第一目標行業是制造業,2024年投資流量高達153.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68.2%,占44.8%,主要流向泰國、印尼、越南和新加坡。中國企業投資東盟制造業受多重因素驅動。首先,東盟地理位置優越,既能滿足近岸供應需求又能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布局,區域內2.3億年輕勞動力持續提升技能水平,成本優勢也十分明顯,如越南制造業時薪較中國低40%。
批發和零售業也是重要的增長點。公報顯示,2024年對東盟投資流量達到95.1億美元,增長97.5%,占 27.7%。東南亞是全球極具活力且數字化互聯程度領先的地區之一,龐大的人口基數、互聯網普及率的攀升及緊密的貿易網絡等多重因素推動電商市場快速發展,進一步助推了批發和零售業的繁榮。
此外,醫療健康、旅游、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也將持續吸引中國和全球的投資。東盟醫療資源缺口顯著,人均醫療支出等核心指標遠低于全球及東亞平均水平,并且老齡化加劇將進一步推高醫療需求。東盟多個國家已制定碳中和時間表,風能和光伏等清潔能源將領跑能源產業增長。東盟擁有豐富的人文遺產與自然景觀,旅游配套及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接待能力大幅提升。為了進一步吸引中國游客,目前多個國家面向中國居民推出了免簽政策。東盟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預測,到2030年,東盟基礎設施總投資需求將超1,500億美元。而中國作為全球基建強國,將有望繼續保持在該市場的競爭優勢。
政策穩定性不足是中企對東盟的普遍顧慮
《21世紀》:中國企業在投資東盟時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有哪些?對當地的營商環境有怎樣的期待?
蔡凌:調研顯示,政策穩定性不足是受訪企業普遍面臨的風險,而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加劇投資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此外,政府審批程序復雜、耗時長也是企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就不同行業而言,制造業投資者還對經營成本的上漲產生顧慮;非制造業企業則對地緣政治風險表示擔憂。
近年來,東盟各國也在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并取得顯著成效。調研顯示,超七成的企業認為所在國家的營商環境較前兩年有所改善,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向好趨勢明顯。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4營商環境成熟度評估報告》數據,在50個經濟體中,新加坡在企業破產、市場進入、公用事業、商業地點和稅務指標上排在前五;菲律賓在勞動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越南在公用事業和勞動力指標上競爭力突出;印尼則在勞動力和稅務方面排名靠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最新發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顯示,馬來西亞2025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上升了11位,在6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3位,這是該國自2020年以來的最佳排名。該報告評估了各國創造和維持推動長期繁榮的商業友好環境的能力。
針對上述企業所反映的問題,當地政府應積極改革,增強營商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和給予企業稅務優惠政策,這或能進一步提高中國和全球投資者的滿意度,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資。
服務貿易有望成為雙方經濟合作新增長點
《21世紀》:如何評價中國和東盟拓展經貿合作的前景?東盟是否會持續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土?
蔡凌:中國和東盟拓展經貿合作的前景廣闊。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6.99萬億元,增長9%,高于5%的平均增速。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4.93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于整體3.5%的增速。中國對東盟投資方面也保持高增長勢頭。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流量達到了343.6億美元的歷史高位,占全部投資流量的18%,同比增幅高達36.8%,遠高于整體8.4%的增速。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于2024年10月結束,市場預計,今年年底前有望正式簽署議定書。新版內容將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競爭和消費者保護、中小微企業、經濟技術合作等9個新增章節,有利于雙方產供鏈深度融合。
新版自貿區協定的實施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是從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的重要轉變。在東盟自貿區3.0版的助推下,未來雙邊經貿合作將迎來全新局面,雙邊進出口貿易和直接投資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此外,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服務貿易也將成為新的增長點,旅游業將持續復蘇,金融、法律、咨詢等也將隨著經濟融合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