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冬起步到矩陣構建:上實資本的市場化探索與生態解法

2025年09月29日 16:09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趙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近年來,中國股權投資整體環境面臨轉型的挑戰,募資與退出雙端承壓,生物醫藥板塊更是一度從高光跌入低谷。一級市場驟然降溫,二級市場估值持續收縮,曾經的明星賽道在短時間內失去光環。

2020年,在上實集團與上海醫藥的支持下,一支七人籌備小組悄然起步。沒有外部熱潮的簇擁,他們在借來的辦公室里搭建雛形,上實資本由此在“寒冬”中逆勢出發。

短短數年,這家年輕的機構逐漸形成覆蓋科研轉化、VC/PE、并購整合、基石投資等環節的基金矩陣,投資網絡橫跨國內主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并將觸角延伸至美國、德國和以色列。上實資本在項目中領投率達到75%,展示了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和投資專業度。在微創醫療、康華生物、東富龍等項目中,它展現了支持產業鏈主的能力。

穿越經濟、行業、資本和公司四重周期的起伏,從冷啟動到逐步成型,上實資本的成長軌跡,既折射出國資基金在市場化改革中的探索,也映照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起伏周期中的突圍。在2025年度投資人大會上,上實集團首席金融與投資官、上實資本總裁谷峰提到:“上實資本成長的五年,是經歷了行業周期和行業重構的五年。”

“從設立第一天起,我們就提出要‘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在回顧上實資本五年的歷程時,上實資本執行董事劉大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因為有了這樣的定位,才能把想做事的人聚攏在一起。”

破冰:在寒冬中起步

2020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低谷:新冠打亂了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隨之,募資端收緊、投融資市場低迷的大背景下,生物醫藥企業因研發周期長、投入巨大首當其沖承受沖擊。

在很多醫療基金轉向泛科技投資的時候,上實資本逆勢入場,先后設立上海生物醫藥基金和上海生物醫藥創新轉化基金,為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資金支持。

起步并不容易。五年來,團隊逐漸跑出了一條清晰的軌跡:從最早的VC/PE投資起步,先后延伸到成果轉化和并購整合階段,并已著手籌備滬港戰略產業基石基金和全球醫療美元基金。這套基金體系,可陪伴初創企業從實驗室研發一路走向國際化市場。

投資版圖也在同步擴張。除了扎根上海,上實資本的投資已覆蓋中國四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并在香港、以色列、歐洲等海外創新密集區尋找機會。國際化并非盲目“出海”,而是基于延鏈補鏈的產業邏輯——讓更多中國企業在全球生態中找準定位。

與多數國資基金偏重產業導向、市場化基金聚焦財務回報不同,上實資本自成立起便強調“生態建設”。

在組織架構中,它設立了專門戰略情報部門,專門跟蹤全球前沿趨勢,并研究本土化落地路徑。雖然信息分析和調研是每個投資機構的基本功,但將信息轉化為戰略支撐,并特地設立一個團隊的做法并不多見。上實資本的團隊與上海及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保持緊密聯系,形成源源不斷的項目儲備;更注重與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關系,深度嵌入產業“土壤”之中。

資本是工具,產業才是目的。五年實踐下來,上實資本逐漸摸索出一條區別于傳統財務投資的新路徑。其價值不僅關乎自身,更在于為同行和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引擎:驅動力從何而來

如果說寒冬中的起步考驗的是勇氣與定力,那么支撐上實資本這些年不斷前行的,是一套內生的“引擎”。這臺引擎并非只由資金驅動,而是制度創新、團隊文化,以及政策環境協同發力的產物。

在國資背景下探索市場化,是上實資本的獨特之處。與許多國資平臺不同,它自成立起就瞄準市場化的機制運營:投資決策簡化冗余的審批,加強必要的監管,并由專業團隊在合規框架下作出;人才激勵機制也突破了固有模式,更貼近市場,從而吸引和留住合適的人才。

五年來,上實資本團隊規模不斷擴大,但內部始終強調“簡單、陽光、激情”六個字。簡單,是盡量減少組織內的無謂消耗,把精力放在研究和項目上;陽光,是保持溝通的透明與高效;激情,則是在行業低谷時仍堅守信心與投入。

政策環境也在推著這臺引擎加速。上海對生物醫藥的重視,為基金提供了政策支撐;國家和城市層面對并購的鼓勵,則讓上實資本順勢設立了并購基金。去年,證監會發布的《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表露出對投資機構助力產業做大做強的期待。上海既是全國金融中心,也是醫療產業旗艦,更加需要在一級市場整合出一支覆蓋全投資周期并能撬動鏈主、賦能全產業鏈的投資機構。上實資本正是這個思路的落地載體。

如今,在上實集團的支持下,上實資本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與影響。截至目前,團隊累計管理基金21只,管理規模達到310億元;他們不僅投出橙帆醫藥、禮新醫藥、柏全生物等創新項目,也在康華生物、微創醫療、上海和黃等并購和戰略投資中,履行著國資資本“壓艙石”的角色。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對“耐心”的堅持。在生物醫藥這個典型的“十年磨一劍”、失敗率遠高于多數行業的賽道里,上實資本尤其強調“耐心”,并通過創新轉化基金序列在極早期階段便開始布局,后續還可能進行多輪投資,陪伴企業成長。

這種選擇還體現在他們對新基金的安排中。據悉,正在募集的上海生物醫藥基金II期將繼續嚴格控制規模。隨著并購基金投資節奏的釋放,生物醫藥基金將進一步聚焦成長期投資,從而與創新轉化基金、并購基金以及正在籌備的基石基金形成錯位布局。

新范式:在制度與市場之間找到平衡

谷峰在投資人大會上披露:團隊不僅在長三角和大灣區深耕,還持續在香港、美國、以色列、德國等地進行投資。

“一家年輕的基金,為什么要把精力分散在更大的版圖?”這樣的疑問曾多次拋向團隊。

上實資本的思路清晰而具體:生物醫藥投資必須第一時間了解海外市場發展現狀,于是他們在波士頓設立了聯絡點;藥品研發繞不開監管環節,北京因此不可或缺;而國內最活躍的創新創業力量,則集中在長三角、大灣區、環渤海和中西部,這些地方必須保持常態化的接觸。不同的節點拼接在一起,構成了上實資本跨區域布局的合理性。

事實證明,這種跨地域的打法并沒有分散注意力,反而幫助他們捕捉到更多關鍵機會,進而反哺境內及上海產業發展。康華生物的并購便是其中的例證:根據規劃,上實資本將與康華生物一道,推動“上海資源+成都產業”雙輪驅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疫苗管線,構建兼具成熟產品和研發能力的生態體系。

類似的邏輯,也體現在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中。雙方設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專門支持本地科研成果的早期轉化,把實驗室突破性發現轉化為市場化產品與服務。

在投資領域,“管線”一詞原本屬于藥企,用來描述研發中的候選藥物。而在上實資本的實踐中,基金運作也呈現出類似的“管線思維”——在全投資周期和全產業鏈進行“探索”、“掘金”和“賦能”。

記者了解到,在醫療板塊布局之后,上實資本科技系列基金正在加速成長,打造雙輪驅動的跨賽道矩陣;除成果轉化、早中期投資和產業并購之外,基石基金的籌備工作也已經啟動;同時,一只全球醫療美元基金正在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外界常常疑問,國資背景的機構是否會因為身份而趨于保守,甚至放棄市場化的靈活性。

上實資本五年探索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既在風險防控、產業導向上保持了國企的穩健,又在關鍵項目中展現出超預期的勇氣與靈活度。這讓上實資本既像是產業的“壓艙石”,也成為串聯產業的“黏合劑”,更加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這種探索的過程中,也讓團隊不斷反思自身的定位。正如谷峰在合伙人大會上說:“我們致力于打造政學產研一張桌機制,共創生態圈新局面,為中國的生物醫藥健康、科技環境領域做出更多更新的貢獻。”

五年,對一家基金管理團隊而言仍屬創業期。但上實資本已在這段窗口期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單點到矩陣的跨越。它的經驗表明:在制度靈活、文化堅韌、環境開放的條件下,國資基金同樣可以走出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創新實踐。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亚洲AⅤ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