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興的武漢,再次迎來一群特殊的“探路者”。
9月25日至27日,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流域治理專家、生態與文化學者奔赴于此,參與2025“大河對話”。他們聚焦如何將文明傳承融入水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議題,共同探討人類與江河的共生之道。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區域與文明交匯之地,湖北省及武漢市以“一江碧水永續東流”的生動實踐為對話筑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治水智慧。這場以水為紐帶的對話,不僅呈現了長江經濟帶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中的協同發展成果,更試圖以長江治理實踐為樣本,推動世界大河文明深度互鑒,為全球水安全時代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寫下江河文明的當代注腳。
長江治理邁入新階段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治理歷程見證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性躍升。從歷史上“治水興邦”的大禹精神,到當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轉型,長江治理的征程,是一部從“開發優先”到“生態優先”的轉型史。
2016年,重慶召開首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首次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治理定下基調。2018年的武漢座談會則聚焦“推動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2023年南昌座談會進一步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過去十年間,中國在扎實推進自身江河湖泊保護的同時,亦堅定致力于促進全球水安全、推動全球水繁榮,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水治理中落地生根。十年磨一劍,時至今日長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折。新華社研究院《碧水奔騰萬里情——新時代長江治理的成就啟示與世界意義》智庫報告顯示,長江干流已連續5年保持Ⅱ類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從2016年的82.3%躍升至超98%;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回升至1249頭,較2017年增長23.4%。
作為長江經濟帶中游超大城市的武漢,在長江治理方面成效顯著。數據顯示,2024年,長江武漢段及重點支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成城市新名片。湖泊治理成果突出,水質優良湖泊數量從“十三五”末的24個增至51個,劣Ⅴ類湖泊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清零”。東湖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水下森林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 長江十年禁漁推進,“江豚回歸江城”計劃落地見效,形成三個穩定江豚種群。
在武漢的實踐中,長江治理逐步向注重“水-生態-經濟”協同發展轉變,推動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一體化提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相關負責人在論壇中指出:“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中累計投資超1200億元,覆蓋沿江11省市,助力城鎮污水治理與生態修復,通過‘以魚護水’模式放流中華鱘等珍稀魚類超3000萬尾。”
值得一提的是,三峽工程作為長江治理的國之重器,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年均發電量約3000億度,滿足超3億人用電需求。同時,通過梯級水庫群聯合調度,累計攔洪近70次,攔蓄洪水超2200億立方米,筑牢了長江水旱災害防御屏障。
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綠色發展便擁有了蓬勃的生命力。長江經濟帶貢獻了全國超45%的GDP,而武漢作為中部樞紐,依托黃金水道優勢,正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顯示,武漢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8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較“十三五”末下降17.7%。全市綠色環保產業完成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規模超5000億元,成為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地。長江治理的成效,正成為湖北及武漢邁向綠色崛起的核心支撐。
挑戰與機遇并存
不可否認的是,全球水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當前,全球旱災和洪災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大河不僅僅意味著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它也意味著我們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保護人類未來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曲星指出,河流是文明之源,也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國際水資源協會主席李原園分析稱:“氣候變化與土地植被變化兩大挑戰威脅著河流系統安全。近100年氣候變化加劇,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增多,危及自然體系與人類生存。要實現河流治理目標需從國家層級綜合考量,充分關聯土地、農業、城市發展、工業等多維度。”
這種全局性和協同增效型的管理方式也在倒逼科技創新來提升大河治理水平。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分析稱:“數字孿生技術可通過實時模擬流域動態,提升防洪、供水、生態調控的精準性。其不僅在中國應用廣泛,在法國、日本等也被應用于監測水廠設備運行、改善服務,應對洪災預警與處理等方面。”
近年來,武漢通過引入前沿科技,如數字孿生技術、靶向污水處理技術、智能監測系統等,推動長江治理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了從傳統“九龍治水”向系統化、精準化治理的轉型。
例如,武漢首創的污水處理“靶向技術”,精準去除污水氮、磷等有機污染物,從源頭遏制靜緩流水體黑臭、藍藻水華,成功解決湯遜湖水污染難題;武漢在長江水利委員會部署的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數字孿生漢江在漢江流域6項水量調度計劃的編制、助力漢江2024年第1號洪水防御中充分發揮“四預”功能,為取得秋汛防御與汛后蓄水雙勝利提供了重要決策支持。
此外,長江中游武漢段開展了水生生物資源及棲息地監測工作,建成水生哺乳動物聲影像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用數字技術保護江豚,賦能生態長江。一系列中國治水的智慧正從武漢走向世界。
文化賦能新范式
文化是河流的靈魂,“大河對話”亦是不同文化交織、賦能區域發展的思想碰撞。
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以《梭羅河》文化符號推動全民護水的經驗為例,指出其與中國“十年禁漁”政策異曲同工,強調全球水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他呼吁通過國際合作激發切實承諾,確保大河“清澈流淌、滋養生命、永續傳承”。
這一國際共識正在長江流域轉化為生動實踐。武漢正在籌建的長江文化主題博物館,作為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的重點項目,將與“大河對話”平臺形成共振,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為流域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事實上,當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已進入系統推進階段。2021年啟動建設后,2025年《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正式發布,覆蓋上海至青海13個省(區、市),將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置于首位,同時創新文旅融合模式,加速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
同時,武漢正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抓手,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全市擁有121家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6家)及9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通過建立文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聯動非遺展覽等舉措,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
武漢,這座因水而興的江城,以“大河對話”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生態修復與高質量發展的協同路徑——東湖綠道串聯城市綠肺,江豚灣成為“微笑天使”的家園,長江文明館訴說著千年文脈。長江的故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注腳,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當大河文明在對話中交融,全球水安全的未來,正從長江之畔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