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王峰/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工程技術人才?
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有很大的發言權。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且高質量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在校生超過900萬人。
特別重要的是,今年首屆2100多名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簡稱“專項試點”)碩士畢業,明年首屆專項試點博士將畢業,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新路徑。
近日,由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主辦的第二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上完成了多項重磅簽約:我國與世界兩大工程教育國際組織分別簽署文件,標志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開啟國際合作與互認新進程;六所國內高校與六所海外高校等組織簽約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助推我國工程教育出海。
中國高質量的工程教育,將成為全球的“工程師紅利”。
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路徑
在會議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工程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各領域關鍵技術集群式突破,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正不斷迭代進化,工程教育面臨諸多新機遇、新挑戰,需要我們以發展的方式,研究思考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2021年9月27日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2023年9月27日召開的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倡議,工程教育走開放合作之路。今年9月27日召開的第二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倡議,推動建設國際工程教育新生態。
從國內發力培養到為全球提供參考,取得如此突破的關鍵在于,中國探索出一條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新路徑。
卓越工程師培養實現了有組織、成建制、大規模的校企聯合培養。與以往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個人間的聯合培養、高校院系與企業合作定制班不同,目前全國已布局建設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聯合招生2萬多名工程碩博士,建設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師培養探索形成了在真環境中解決真問題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已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校企共同建設200多門核心課程。
在會議上,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培養卓越工程師,要注重培養他們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這要求培養方法不能因循守舊,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探索。”
卓越工程師培養打破了傳統評價標準,實現教育評價改革的新突破。今年,有60多名工程碩士以專利、產品設計、方案設計等創新性成果申請獲得學位,歷史性突破了學位授予“唯學位論文”限制。
有的高校還在自發探索人才評價改革。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經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同意,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畢業的工程碩博士畢業后,可以直接申報從工程師到正高級工程師不同序列的職稱,打通了學生畢業即可申報工程師職稱的通道。
填補全球工程人才互認體系空白
正是因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自身的高質量,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得以給全球提供有效參考。那么,引領全球工程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
工程教育界的共識是,培養認證標準是提升卓越工程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介紹,中國正在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能力標準、培養標準、認證標準一體化標準體系,其中培養標準包括12份工作指南,覆蓋企業課題庫、雙導師隊伍、校企聯合招生、在企實踐管理、就業與職業發展等全過程。
在第二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協、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與國際工程聯盟(IEA)簽署聯合聲明,啟動建立研究生層次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
據介紹,IEA已經建立了從工程技術員到工程學士的三個工程教育互認協議,覆蓋本科層次及以下學位層次,此次啟動的工作聚焦構建工程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層次的國際互認協議,將填補全球工程人才互認體系的關鍵空白。
未來隨著協議正式簽署,我國工程碩士、博士學位將更易實現國際互認,極大簡化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在全球執業、科研和服務程序,為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實踐不僅要融入國際工程教育體系,更要走到國際工程教育領域的中心。”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理事長王樹國說。
“協議由中國倡議構建,并且未來相關工作也將由中國牽頭,這充分證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高度認可。” IEA主席伊麗莎白·泰勒表示。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還與歐洲工程教育認證網絡(ENAEE)簽署聯合共識,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合作,推動雙方在標準、課程、師資評價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
ENAEE主席何塞·卡洛斯·夸德拉多表示,“對歐洲乃至全球工程教育體系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契機,通過吸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工業實踐,使全球標準體系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好地適應多極化的世界。”
服務全球產業升級
標準引領質量建設,而提高質量的目標是培養更多人才。
會議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分別與西班牙、巴西、印度尼西亞、秘魯、肯尼亞、老撾的高校,以及相關企業簽約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
這是順應中企出海的當然之舉。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中交集團已在全球15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實質性業務,海外員工約8萬人,其中屬地雇員6萬人。建設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輸送中國經驗,幫助海外高校培養卓越工程師,是一種共贏的舉措。
“北京交通大學與此次簽約的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有很好的合作基礎,近年來,隨著‘高鐵走出去’的深入實施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構建開放的育人體系顯得尤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推動建立更為靈活高效的跨境教學組織與管理機制,實現中外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海外卓越工程人才。”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說。
企業也會直接參與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的辦學。會議上,宣布共建中國—老撾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就包括四方:重慶大學、老撾國立大學、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老撾國家輸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推動培養認證標準、卓越工程師學院走出去,也能夠倒逼國內工程教育改革。
王樹國目前擔任福耀科技大學校長,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一點將融入到福耀科技大學的骨子里去。我們的課程設計里,學生從大二開始就要到實踐中學習,而且不是學習老師給的課題,是真正來自于企業的實際課題。”
“大學一定要主動和社會、產業深度融合,讓學生站在實踐的前沿,把知識融入實踐,進而突破認知邊界,再創造新的知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