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股市兩大股指20日顯著反彈。圖/新華社
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日本自民黨新任黨魁高市早苗此前一直支持擴大財政刺激、放寬貨幣政策,這意味著她的上任將會利好日股,同時給日元帶來下行風險。因此,此前在她贏得黨內選舉時,日本市場一度興起所謂的“高市交易”,押注日股上漲,日元下跌。
然而不久后,與自民黨合作了26年之久的聯盟伙伴公明黨卻突然與自民黨分道揚鑣,這令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遭遇了阻礙,“高市交易”的熱潮一度退卻。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0日,日本維新會舉行該黨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總會,決定在臨時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投票給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這樣,選舉中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幾乎已成定局,而她將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
一波三折后,隨著支持鴿派政策立場的高市早苗基本確定將成為日本下一任首相,10月20日,日本市場上的“高市交易”卷土重來,日元匯率下跌,日本股市大漲,日經225指數收盤大漲3.37%。
政治影響有限
對于日本政局變動引發的市場波動,富達國際日本投資主管鹿島美由紀(Miyuki Kashima)對記者表示,日本政治局勢方面,首相更迭成為頭條新聞。雖然目前自民黨在國會處于少數派執政的局面,但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依然穩固,日本不會回到通縮狀態。
在她看來,無論自民黨內部領導層或執政聯盟成員的組成如何變化,促進日本經濟增長、企業改革及再通脹的政策或會延續,對經濟正常化進程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偏低,企業改革也不太可能偏離原來的軌道。
隨著日本擺脫通縮困局并轉向重拾溫和通脹,經濟和股市前景都出現了結構性轉變。過去數十年,持續通縮限制了名義GDP增長,降低了市場對家庭收入上升的預期,并使得企業在營運方面較為保守。
目前日本的貨幣、財政和薪酬政策,都為再通脹提供了更有利的環境。2025年初日本平均核心通脹逾3%,而且市場普遍預計該數字明年底將下降到2%左右的水平,通脹溫和將有助于實際收入增長,支持消費向好。鹿島美由紀表示,重要的是,通脹的驅動力越來越依賴工資增長,以及政府與央行的政策協調,而非僅靠成本上升拉動。
鹿島美由紀分析稱,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為通脹環境提供支持,而且正以審慎的步伐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在維持相對寬松的立場下逐步加息,將通脹控制在符合長期目標的水平,以在達成通脹目標和避免抑制經濟增長風險之間取得平衡,這有助于維持利好的金融環境,支持股市向好。
在富達國際基金經理曾敏前(Min Zeng)看來,日本市場宏觀和微觀基本面比市場的預期更有韌性,因此推動日股主要指數近期再創新高。盡管市場短期仍存脆弱面,但潛在結構性增長趨勢,為日股提供了有力環境,支持其中長期表現向好。日本正過渡至通脹溫和的環境,日企也在提高銷售價格,今年日本春季勞資薪酬談判(春斗)帶來了更高的加薪幅度,與此同時貨幣政策逐步正常化,為經濟和股市帶來積極影響。
近期美國關稅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等也影響了日本市場。對此,鹿島美由紀認為,日本市場前景依然樂觀,雖然短期內市場可能受美國貿易政策或全球貨幣緊縮而發生波動,但日企的盈利增長、股本回報率提升、企業治理改善,以及更多海外投資者參與等中期驅動因素,描繪出樂觀前景。
在再通脹和深層結構改革的支持下,她預計日本有望延續經濟和企業盈利增長趨勢。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日本市場有望憑借持續改善的基本面、政策的一致性以及持久的改革動力脫穎而出,并在未來幾年為投資者提供韌性以及上升潛力。
挖掘投資機遇
企業治理改革正重塑日企的資本配置和回饋股東的態度,并且已成為日股的結構性增長主題。東京證券交易所敦促股價低于賬面價值的日企改善企業治理以提升估值,成為強勁的市場催化劑。鹿島美由紀強調,日企越來越關注資產負債表上資本效率偏低的問題,撤出低回報業務,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并提升公司的透明度。日企的改革轉型步伐自2023年起顯著加快,為日股創造了內在的上升動力。
隨著企業改革持續,股東回報率顯著提升,2024財年日本市場的股份回購金額按年增長近90%,雖然今年外部經濟不穩定,但仍然沒有影響日股回購的勢頭延續至2025財年。
鹿島美由紀發現,從工業到金融業,不同領域的日企已將股份回購作為提高股本回報率、優化資本結構的靈活手段。日企增加派息的意愿也日益提升,日本市場的股息率目前已接近國際水平。這種轉變不僅反映出日本經濟的周期性復蘇,也顯示日企在營運理念上的轉變,正逐步從囤積現金轉向具有紀律的資本配置。
另外,子母公司齊上市的情況逐漸減少,也顯示日本市場資本效率改善的趨勢。鹿島美由紀分析稱,過往日本大型集團同時維持子母公司的上市地位,以保持集團的財務靈活性和透明度,但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投資者的積極參與以及企業管理層的主導,正加速這一上市結構的瓦解。這一變化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透明度,提升企業治理水平,并加強股東的一致性,是實現日本市場長期持續增長的核心要素。
隨著企業深化改革,日企的盈利能力正出現結構性增長。在2000年代至2010年代,日企平均股本回報率大概在6%-8%,鹿島美由紀預計,到2026財年,這一數字將提升到10%,到2028財年更有望達到11%,平均股本回報率的持續提升有望收窄日本市場相對全球其他市場的估值折讓,并為其長期估值重估提供有力支撐。
在此前的大漲過后,未來日本市場還存在哪些具體投資機會?曾敏前分析稱,日本市場的金融、建筑、工業及公用事業等領域正受益于數字化轉型和基建需求帶動的訂單增長,以及勞動力短缺所帶來的穩定議價能力。與此同時,這些行業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敏感度較低,正在逐步顯現出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銀行業明顯是日本再通脹和企業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在強勁的凈息差、較低的借貸成本以及行業持續推進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日資銀行股的盈利能力顯著提升,股本回報率持續改善的前景也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對股東回報提升的預期。
曾敏前還表示,除增加派息,在解除交叉持股以及更具紀律性的資產負債表管理支持下,日本銀行業管理層向市場釋放出更強的股份回購意愿。盈利能力上升、公司治理改善及資本效率提升,意味著銀行板塊具備持續估值重估的潛力,尤其是在日本央行逐步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
日本建筑業也展現出良好的投資前景。曾敏前分析稱,隨著承建商采取選擇性投標策略,專注于大型、高生產力項目,并在簽約階段具備提價能力,議價權逐步回歸,利潤率正在改善。鑒于建筑行業就業市場仍然緊張,私營投資不斷增加,供不應求持續提升承建商的盈利水平。
近期日本建筑企業公布的業績表現向好,低利潤率項目逐步完工,收入結構向較新且價格更高的項目傾斜。企業改革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強化了日本建筑業表現向好的趨勢,而在更高資本效率的要求下,資產組合優化的壓力正促使開發商更積極推動資金回籠,從而提升股東回報。
數字化轉型仍是關鍵的結構性增長主題。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挑戰,日本企業正加快工作流程自動化。曾敏前強調,能夠捕捉日本國內系統整合與云端遷移需求并獲得收益的企業正逐步顯現出投資價值。盡管全球經濟仍存在不確定性,但近期業績顯示,日本軟件公司受益于強勁的本地需求,具備一定防御性。
展望未來,曾敏前表示,短期而言,隨著市場開始反映投資者對新政府延續支持通脹政策的預期,日本市場的受益者將不再局限于出口企業。中長期而言,在企業改革、通脹正常化及政策穩定等因素支持下,日本股市有望延續亮眼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