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倪繽繽 北京報道
“美國正變成一個‘非現狀維持型國家’,而且其行動方式甚至令盟友感到不安。”近日,英國資深國際政治評論家、著名經濟學者、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主要構建者,美國如今正在親手動搖其一手建立的體系,而當前全球格局動蕩的根源,正源于這一主導力量的戰略轉向。
在采訪中,他從三個層面分析了這一變化的結構性影響:
經濟層面,美國不僅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也對歐洲等傳統盟友構筑貿易壁壘。特朗普時期的關稅政策已對全球化貿易體系造成巨大沖擊,其長期影響仍未完全顯現。拉赫曼指出,我們或許正“步入一個國際貿易萎縮、區域貿易增強的時代”,而美中關系的走向將是關鍵變量。
政治與安全層面,俄烏沖突等地緣事件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安全認知,推動歐洲大幅提升國防開支,并因此承受經濟壓力。盡管歐美在貿易議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安全領域,歐洲仍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體系,導致其“難以在對美政策上保持獨立立場”。
技術層面,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不僅將重塑經濟格局,帶來生產力提升與大規模失業并存的復雜局面,更將從哲學層面挑戰人類對自身的認知。
在這種背景下,在拉赫曼看來,中國面臨新的國際定位和機會。美國對多邊體系的退縮,為其他力量的崛起留下空間,也讓全球治理結構出現重塑的可能。他認為,“如果連美國都對自己建立的國際秩序感到厭倦,那么勢必會出現新的體系,而中國也許能夠提供一些新的選擇。”他說,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是對國際秩序變化的一種順勢回應。
10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領導力學院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為10月13日至17日舉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核心環節。在17日的活動上,拉赫曼指出,中國在過去30年從低端制造躍升至全球價值鏈頂端的成就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