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再次受邀做客央視財經《對話》欄目。當主持人陳偉鴻走進廣州遠郊的廣汽集團番禺總部,迎接他的不是寒暄,而是一場剛剛結束的“作戰會議”現場余溫。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老將”,馮興亞正帶領團隊在一場名為“番禺行動”的變革中全力沖刺。
面對技術路線的博弈、行業“內卷”的困局,馮興亞在廣汽自主品牌啟航的原點、在全球領先的實驗室中、在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里,系統闡述戰略思考,清晰勾勒出“新廣汽”的未來圖景,為廣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01
廣汽進入“戰時狀態”
每天都要進步和創新
陳偉鴻: 最近這段時間怎么樣?
馮興亞: 挺忙的,改革的任務非常多。商場如戰場,我每天的精力主要聚焦在推進改革和產品創新上,全力打好“用戶需求、產品價值、服務體驗”三大戰役。每一項戰役背后都有大量具體的細節和工作流程需要逐一落實,確保戰略目標真正落地見效,包括這幾年投入了很多資金,放在科技創新領域。
陳偉鴻: 一直要追求領先,對你們來說可能是壓力蠻大的一件事情。
馮興亞: 但這是必須的。每天都要進步,每天都要創新。廣汽確實進入了“戰時狀態”,我們的目標是“再造一個新廣汽”,這就意味著思想要轉變、流程要重塑、組織要重構、技術要突圍。這是廣汽要打贏“三大戰役”的必然狀態。只有通過這樣的“高密度作戰”,才能確保改革不斷檔、創新不停步。

02
星元增城
是廣汽的再出發
陳偉鴻: 星源增程發布的時候,我聽到了一個說法,叫“虧電感終結者”。
馮興亞: 我們最新研發的星源增程取得很多突破,解決現在市場上增程車的痛點,增程器油電轉化率3.73kWh/L、電驅系統CLTC工況效率93%、最高持續發電功率85kW等多個指標在業界處于領先水平。星源增程是由我們廣汽動力總成自主研發團隊開發,這個團隊是目前為止中國汽車行業唯一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的團隊,它代表了動力總成系統在國家乃至汽車行業的最好水平。
陳偉鴻: 說到增程,大家說廣汽好像在重新補課,你覺得這種說法靠譜嗎?
馮興亞: 我覺得它不是補課,是再次出發。因為廣汽是最早開展增程技術研發的企業,在2014年就推出了中國第一款增程式轎車GA5 REV。而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課題——“增程式純電動轎車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廣汽是承接單位。
我是最早的增程車用戶,當時的增程技術我已經覺得存在虧電痛點,包括當虧電之后,發動機噪音比較大、動力感覺沒勁、油耗水平比油車還要高。這些體驗讓我覺得增程技術還是不完美,但是技術的開發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我們推出的星源增程技術就很好地終結了這些虧電痛點。

03
以百億投入
突破重點技術路線的發展
陳偉鴻: 有人講賭技術有點像賭博,你們怎么來確定這條技術路線代表著未來和明天呢?
馮興亞: 技術路線的發展本身就具有多樣性,我們對技術路線的選擇首先看國家在整個產業發展的政策和引導方向。另外是消費者的價值提供,看哪條路線能夠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提供價值。最后根據這條技術路線發展的成熟度,來綜合判斷選擇。
在我們選定的主路線上,一定是傾入全部資金,全部資源,重點押上,重點突破。對于一些輔助路線,我們也會保持持續關注,持續跟進,防止技術路線出現顛覆性變化。
截至目前,我們在研發投入上,實際已經超過580億元。去年研發投入就超過80億元,今年預計會超過100億元。按照這個數字來算,每天的研發投入就要2000萬元到3000萬元。我們還打造“技術貨架”,隨時能拿技術上車,快速響應市場用戶需求。

04
責任、擔當和安全底線
是廣汽應對“內卷”的方案
陳偉鴻: 現在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汽車已經進化到像快消品一樣,差不多半年一迭代,一年一換代。您被這樣的一種迭代“卷”到了嗎?
馮興亞: 現在產品推出的速度越來越快,開發周期也越來越短。廣汽經過最近一段時間努力,導入了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產品開發周期從原來30個月,縮減到了18到24個月,與此同時整個開發成本也下降了10%。
陳偉鴻: 但是這18個月當中,競爭對手也沒有停止繼續再“卷”,所以縮短下來的周期能不能抵得過他們“卷”的力度和速度?
馮興亞: 開發一款汽車有幾千個指標要進行測試驗證,如果沒有兩個冬天和一個夏天的測試驗證,如果沒有經過嚴苛環境和詳細的系統與系統之間無縫對接的驗證,整車質量是不能保證的。對于一些安全性的指標,廣汽還是非常堅持。特別是對于做汽車設計和生產的企業來講,開汽車就像騎在老虎背上,必須確保老虎是被馴服的,老虎是不能失控的,這樣對駕駛者、對消費者才是一個安全守護。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是檢驗企業經營理念是否堅定的重要標準。
陳偉鴻: 您怎么樣讓廣汽在如此“卷”的情況之下,可以活得更好,活得更出彩?
馮興亞: 我對整個市場發展狀況比較樂觀,首先中央層面認識到“內卷”對汽車產業本身發展的危害性,開始治理“內卷式”競爭。另外,廣汽非常自律,比如堅持“不超過60天的供應商賬期”,確保供應鏈本身的健康發展。
我們還加大了國際市場開發。今年為止在全球拓展至80多個國家,建成了近600個銷售網點,今年國際市場的增長幅度接近50%。
陳偉鴻: 我覺得就像您說的,在今天的發展態勢之下,我們跟合作伙伴的合作程度,可以說是越來越緊密了。
馮興亞: 應對“內卷”有一個方法,就是合作共贏,取長補短。在軟件能力建設上,我們加強了和國內智能化企業、科技型企業的合作,包括華為、騰訊、科大訊飛、Momenta、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通過合作做出更好的產品,滿足市場競爭需要。

05
廣汽與華為的合作
將成為中國智造企業轉型的范例
在《對話》欄目現場,馮興亞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一同揭開廣汽與華為合作的更多細節。
陳偉鴻: 華為其實跟很多的車企都開啟了合作,他們和廣汽之間的這種合作是怎樣的一種合作呢?
靳玉志: 我們雙方團隊合作非常緊密,聯合作戰,不分彼此,就要打造好啟境品牌,打造一系列的成功車型。
陳偉鴻: “啟境”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
靳玉志: 作為智能化時代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寓意“開啟新境界”,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極致的智能駕乘體驗。
陳偉鴻: 這樣一個滿滿誠意,并且融入了更多時尚、科技和新力量的新品牌汽車,究竟什么時候可以交到我們消費者手里?
馮興亞: 第一款產品計劃2026年6月推向市場,它的外觀造型融合了科技、時尚和運動元素,讓人眼前一亮。我相信這款產品一定能夠一炮走紅。
陳偉鴻: 這次跟廣汽攜手合作,跟以往華為參與到其他汽車行業合作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靳玉志: 啟境品牌會全系列、全棧搭載華為乾崑智能化解決方案,并對標華為IPD(集成產品開發)及IPMS(集成產品營銷服務),從產品定義、開發上市到用戶服務,華為將全程陪跑和深度賦能。
陳偉鴻: 為什么這樣的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可以在雙方企業之間來達成,來落地?
馮興亞: 廣汽對這個項目獨立運營高度授權,這個項目合作還有很多的創新點。從消費需求洞察,需求輸出,產品定義,在銷售和用戶服務生態的建設,在產品開發和產品制造環節,雙方傳遞的是融合度,在陪跑和深度賦能上超出一般項目。
另外因為它是一個新的品牌、新的渠道,所以導入了華為完整的IPD(集成產品開發)和IPMS(集成產品營銷服務)流程。這個流程的打造,組織的建設,都是按照最新的管理模式來設計,所以我相信這個模式,會隨著這個項目的成功,成為一個新的合作的范例。

06
未來的廣汽
是能夠深切洞察用戶需求的廣汽
陳偉鴻: 馮總您心目當中未來的廣汽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
馮興亞: 第一個特點,它應該是能夠深切洞察用戶需求的廣汽。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從用戶意識、組織、流程和IT等方面,都在做調整和改變。
第二個特點,未來的新廣汽是一個科技、創新主導的,能夠實現市場和技術驅動的流程型組織。在整個企業運作上,它通過消費需求拉動,使整個企業運作流程化。
第三個特點,未來新廣汽一定是能夠激發員工活力和創造力,奮斗的廣汽。我們從廣州CBD搬到了自主品牌研產供銷的一線——番禺化龍,讓我們決策的人更好地聽到炮火聲,做出各種各樣快速反應的決策。
陳偉鴻: 三年之后,你期望人們如何來評價廣汽新面貌?
馮興亞: 我們的銷售目標是超越3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的占比要在60%左右,挑戰200萬輛。另外在企業發展質量上,我希望是一個利潤和收入雙增長的健康發展的企業。

在“番禺行動”的引領下,廣汽正以技術自立自強為根基、以用戶需求為驅動、以組織變革為突破,全面推進研產供銷一體化改革,再造“新廣汽”。面向未來,廣汽集團將堅持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以更堅定的決心突破核心技術,以更開放的姿態整合創新資源,以更高效的機制激發組織活力,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來源:廣汽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