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10月27日下午,以“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為主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在京開幕。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發表講話。
朱鶴新表示,近年來,面對疫情沖擊、地緣摩擦、單邊和保護主義抬頭等多重挑戰,全球經貿活動展現出較強韌性。世界銀行數據表明,2019—2024年全球貿易總額年均增長5.4%,較上個五年提高4.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在錯綜復雜形勢下,全球貿易依然較快增長。根據聯合國最新預測,今年全球貿易有望超3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種韌性的背后,是科技驅動和開放合作兩大關鍵力量。
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為全球經貿注入新動能。人工智能爆發式發展,半導體貿易快速增長,集成電路年貿易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全球綠色貿易迅速崛起,新能源年貿易額從十年前的百億美元擴大到近三年的千億美元,上升了一個量級。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催生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帶動服務貿易快速增長,2024年全球數字服務出口規模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另一方面,開放共贏是全球經貿穩健發展的內生動力。實踐反復證明,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既是發展之源,更是抗風險之基,也是市場經濟的自帶基因。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各國和區域間多層次經貿合作更加緊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中國與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非洲大陸自貿區正式實施,這些新成果、新突破不斷涌現,有力維護了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朱鶴新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對增強全球經貿韌性、維護全球經貿規則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是有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二是主動分享超大規模市場機遇;三是持續打造新興領域合作增長點;四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多邊合作。與此同時,國家外匯局深入推進外匯領域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深化外匯市場發展,為各類主體有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更好參與全球經貿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國家外匯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外匯市場交易量較2020年增長37%,涉外收支規模較2020年增長64%。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涉外收支規模為11.6萬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新高,高水平開放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朱鶴新表示,下一步,國家外匯局將全面落實全會部署,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著力構建“更加便利、更加開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匯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完善“越誠信越便利”的外匯政策體系。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和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提質擴面,目前憑指令即可辦理業務的企業數較2020年末增長5倍以上。
朱鶴新透露,聚焦貿易便利化,近期國家外匯局將新出臺9條政策措施,主要是擴大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范圍和軋差結算業務種類,優化貿易新業態主體外匯資金結算,放寬服務貿易代墊業務管理,更大力度推動貿易創新發展。
二是推動外匯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統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高質量開放,深化直接投資、跨境融資、證券投資等重點領域外匯管理改革。
朱鶴新介紹,9月份,國家外匯局推出了跨境投融資一攬子政策。近期還將發布實施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資金管理等政策,并在自貿試驗區實施集成式外匯管理改革創新,助力拓展自主開放新局面。
三是提高開放條件下外匯監管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賦能智慧監管,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提升打擊違法違規活動效能,有效防范外部沖擊風險,為促進開放合作、提升經貿韌性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