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10月26日,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2025年)”)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受國務院委托作匯報。

報告(2025年)系統梳理了2024年11月以來金融體系在支持實體經濟、強化金融監管、深化改革開放、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明確了下一階段六大工作方向:
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不斷增強監管質效;
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點方向,著力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就在報告(2025年)提交前幾日,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六大行在召開黨委擴大會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時,以一系列具體舉措回應政策導向,這些措施與報告(2025)提及的下一步工作方向相契合,展現出了金融系統全力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行動共識。
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報告(2025年)強調:“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p>
8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就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提出“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中國人民銀行持續為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一個例證是,據中國人民銀行10月24日發布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將于10月27日開展9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連續三個月維持較高規模的流動性投放,旨在支持政府債券發行與銀行信貸投放。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認為,這是要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施力度,支持政府債券順利發行?!?/p>
王青進一步分析道,可以看到,9月末以來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進,這會帶動配套信貸較大規模投放;10月進一步安排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化解存量債務及擴大有效投資,意味著年底前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會持續處于高位。
“為此,10月央行綜合運用買斷式逆回購、MLF等政策工具,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加量規模連續三個月處于6000億元的較高水平。預計后期這一操作模式有望延續。這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支持銀行信貸投放和政府債券發行的同時,持續釋放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加力的政策信號,顯示貨幣政策延續支持性立場。”王青表示。
進一步加強完善金融監管
報告(2025年)中明確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不斷增強監管質效”列為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方向之一。近年來,我國銀行體系的風險控制機制持續健全,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風控網絡正加速成型。
從多家大型銀行的近期表態來看,“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其共同遵循的工作主線。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均在會議中均強調將堅守該原則,同時工商銀行進一步表示,要突出主責主業,做精做深“五篇大文章”,深化全面金融解決方案,加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履行好大行責任。
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也重點提出了“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農業銀行重點明確“有效防控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牢安全底線”??梢钥吹?,在監管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銀行業的風險意識與合規經營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層次風控體系正在形成。
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2025年)強調:“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點方向,著力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p>
報告(2025年)顯示,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918億元,其中86%為民營企業,92%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公司再融資9968億元,相當于前兩年總和。
同時,“五篇大文章”成果顯著,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8%、22.9%、11.2%、58.2%、12.9%,均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對此,各大銀行在近期會議中均強調,將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銀行提出努力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全力支持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體系化系統化推進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續完善企業級、綜合性、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扎實推進支持新型工業化服務方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農業銀行明確堅持把金融服務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持續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力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圍繞實現共同富裕,突出做好服務“三農”主責主業,優先增加縣域農村金融供給,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銀行則著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深入推進做好“五篇大文章”,積極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因地制宜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
郵儲銀行也表示將以全力推進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積極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的作用,以“有效金融供給精準響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這些表態與報告中“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點方向”“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度契合,顯示出銀行業在政策引導下的共同行動路徑。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
報告(2025年)強調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推進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級金融機構均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
中國銀行特別指出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強全面風險管理,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積極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傳承中國銀行紅色基因,推動“五要五不”融入經營管理各方面全過程。農行同樣表示,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效防控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牢安全底線。交行則表態,牢固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風險觀,堅持合規展業,保持業務平穩有序、健康發展。
近年來,銀行業的機構改革也在繼續。首先是銀行機構數量持續優化:2024年末銀行法人機構較上年減少195家,城商行合并重組、農商行轉型聯合銀行模式成為趨勢。同時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文件抬升,不良貸款率降至1.49%,撥備覆蓋率提升至211.97%,風險抵御能力增強。
在金融開放方面,銀行機構也展現出積極姿態。
中國銀行就提出“加快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升級完善全球服務體系,助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高質量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以更實舉措服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工商銀行則表示將“發揮好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等國際平臺作用,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建設銀行也強調要“深化本外幣一體化經營”, 持續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顯示出了中國金融業在“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進程中的堅定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