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丨打造高技術產業為何如此重要?

2025年10月28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朱克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強調要“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部署為我國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劃定了核心方向。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未來10年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則是落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戰略的具體實踐。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許多發達經濟體紛紛加碼高技術產業布局,我國提出這一目標,既是對自身產業實力的自信,更是應對國際競爭、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必然選擇。高技術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引擎”,其“再造”有賴于依托新興支柱產業筑牢當下根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長期空間、打造協同創新生態提供持續保障,三者環環相扣、協同發力,共同構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支撐。

依托新興支柱產業,夯實經濟增長新底盤

新興支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催生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這些新興產業憑借成熟的場景應用、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可觀的市場規模,正在加速實現從“單點技術突破”到“全域集群爆發”的跨越,成為承接經濟增長動能、鞏固實體經濟根基的核心載體,充分契合“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求。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憑借“場景廣、集群快、潛力大”的特點,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后起之秀”。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產業深度融合,以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為核心裝備,覆蓋物流配送、農林植保、應急救援、空中游覽等多元場景,展現出極強的實體經濟屬性與融合發展潛力。在物流領域,無人機能夠突破山地、海島等地形限制,為偏遠地區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尤其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可有效打通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的雙向通道;在農林領域,植保機實現精準噴藥、病蟲害實時監測,作業效率可大幅超越人工,還能減少農藥浪費,助力農業綠色發展與提質增效;在應急領域,無人機能夠快速抵達災害現場,完成災情偵察、物資投送等任務,為救援行動爭取關鍵時間,在近年重大災害救援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從產業集群布局看,我國低空經濟正在構建“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場景應用”的協同格局:深圳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優勢,聚集頭部企業成為全球無人機研發核心區;成都憑借航空航天產業底蘊與供應鏈優勢,加速工業無人機和eVTOL整機研發及關鍵部件制造,多款機型已進入適航驗證階段;蘇州聚焦低空經濟場景創新,打造城市空中物流試點與低空旅游示范帶,工業園區低空配送、太湖景區低空觀光等項目已實現常態化運營。目前全國已布局多個低空經濟示范區,核心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顯著提升,低空空域開放范圍持續擴大,審批流程不斷簡化,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預計到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2萬億元,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萬億級引擎,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鮮活動能。

與低空經濟發展并行不悖的是,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將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綠色化、高端化”支撐。新能源領域,我國光伏產業全球產能占比超80%,形成從硅料到電站運營的完整產業鏈,為全球多國提供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海上風電加速發展,建成多個大型風電場,技術與規模居世界前列。新材料領域,碳纖維復合材料通過“研發—中試—量產”閉環打破海外壟斷,航空航天用碳纖維國產化率大幅提升,廣泛應用于大飛機、高端汽車等領域,推動制造業輕量化、綠色化轉型,這與全會強調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顯然是高度一致的。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前沿增量新空間

未來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預備軍”,既是科技創新的前沿“試驗場”,更將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源”。《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領域蓄勢發力,正從“技術儲備”向商業化“增量引擎”轉型,憑借顛覆性技術、廣闊應用前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以前沿探索響應全會“搶占未來產業先機”的戰略要求。

量子科技作為未來產業的“核心賽道”,其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特性可重構密碼學、藥物研發、金融風險預測等領域邏輯,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我國該領域正在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化”完整鏈條:“墨子號”衛星構建全球首條星地量子通信干線,“九章”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計算的優越性,“祖沖之號”為通用量子計算奠基;產業布局上,合肥聚集全國近1/3的量子科技企業,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生態鏈,部分企業實現量子設備商業化,應用于政務、金融等重點領域和現實場景。

在商業化應用層面,量子科技正加速融入實體經濟:藥物研發領域,量子計算將新藥研發周期大幅縮短,已助力抗病毒藥物篩選;金融領域,部分機構試點量子算法,提升交易效率與安全性;政務領域,重點區域建成量子通信骨干網,保障關鍵數據安全。

除了量子科技之外,生物制造、氫能與核聚變能等未來產業同樣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拓界賦能”。生物制造領域,我國總的生物制造產業規模近1萬億元,合成生物學專利數量位居全球前列,可降解生物塑料等產品實現小規模量產,未來有望推動“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型;氫能領域,多地試點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數量逐步增加,車企持續提升電池性能、降低成本;核聚變領域,我國關鍵裝置研發取得突破,相關企業推動可控核聚變規模化發展,為“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提供核心支撐,這也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應有之義。

打造協同創新生態,激活融合發展新動能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而創新生態是“再造”高技術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肥沃土壤”。需依托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破解核心技術、高端人才、市場化機制方面的問題,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與資源支撐。

政府需發揮“引導+保障”作用,構建“精準化、集群化”政策體系。在新興支柱產業領域,近年來通過“鏈長制”推動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形成集群生態,提升產業鏈韌性;在未來產業領域,設立“揭榜掛帥”專項基金,針對“卡脖子”環節集中攻關,2024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突破3.6萬億元,基礎研究占比持續提升,為原創突破提供資金保障。同時,政府加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通過資金支持降低企業創新成本,能夠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領域提供專項支持。通過這些切實舉措,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政策與資源雙重保障。

企業需擔當創新主體,打造“產學研協同+人才儲備”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企業應聯合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實驗室技術快速轉化為產業成果,縮短技術落地周期;另一方面,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定向培養,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規模穩步增長,為持續創新提供人力支撐。在這背后,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企業注重創新人才培養與引進,通過校企合作、搭建內部培訓體系等方式打造高素質團隊。

科研機構和高校需筑牢“知識源頭”,聚焦“從0到1”原創突破。近年來,重點科研機構與高校圍繞量子糾纏、核聚變等基礎研究持續發力,在高技術領域發表多篇頂尖論文;人工智能領域,我國生成式AI大模型專利數量占全球近40%,部分前沿方向實現局部領先。同時,科研機構推動成果轉化,高校通過技術轉移平臺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讓“實驗室成果”真正轉化為“產業新動能”。在具體領域,我國取得顯著成果,比如人工智能領域,中國目前AI專利擁有量是其他國家總和的1.5倍,具身智能、類腦計算等前沿方向實現局部領先。同時,科研機構和高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科研成果與經驗,提升自身科研水平;通過建立技術轉移中心、與企業共建實驗室等方式,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

“十五五”乃至未來10年,通過依托新興支柱產業的“底盤支撐”、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增量突破”與打造協同創新生態的“動能激活”,我國高技術產業將有望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這不僅能完成“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目標,更將構建起“實體經濟為根基、先進制造為骨干、新興未來產業為引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為中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創造持久動能。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线久久AV | 最新亚洲日韩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