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朱拉隆功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泰國對中國企業有三大新期待

2025年10月31日 19:49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鄭青亭
中國企業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關鍵在于如何分享技術和研發成果。

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上海報道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誼金色50年”。

近日,朱拉隆功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安(Arm TUNGNIRUN)在上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期待中泰關系在下一個“黃金五十年”強勁發展。

長期以來,中泰兩國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是和睦相處、互利共贏的典范伙伴。中國已連續12年穩居泰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最主要外資來源國和旅游客源國。雙方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互聯互通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合作方興未艾。

10月22日,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和開泰研究中心在上海聯合發布《金融服務企業出海白皮書——中泰合作視角下的機遇與挑戰》。報告顯示,2020-2024年,中國累計在東盟的制造業綠地投資為659.1億美元,其中有422.6億美元為“新三樣”綠地投資,占比達到64.1%。中國對東盟的“新三樣”投資涵蓋了光伏、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三個行業。其中,按投資金額看,新能源汽車主要集中在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鋰電池投資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光伏則集中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

談及中泰兩國企業合作的未來方向,陳安強調,核心在于從“融入”轉向“共創”。這意味著泰國企業應從過去被動融入由中國投資驅動的供應鏈,轉變為與中國伙伴主動共同創造價值、共同開拓市場和共同研發技術。他指出,綠色與數字技術、農業與食品產業、金融服務是三個最具潛力的“共創”領域,中國在技術與制造上的優勢與泰國及東盟的市場深度結合,將催生大量共同主導的合作項目。

在新的全球經貿形勢下,中泰合作正迎來新的機遇。陳安指出,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國-東盟自貿協定(3.0時代)等關鍵貿易工具,是釋放兩國及區域市場潛力的重要路徑。這些框架將為中泰企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深化在區域經濟中的合作。

中國連續12年成為泰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也是泰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最主要外資來源國、最主要旅游客源國。中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泰雙邊貿易額1339.8億美元,同比增長6.1%,其中中國出口860.4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進口479.5億美元,同比下降5.2%。

展望未來,陳安表示,泰國方面對中國企業主要有三大新期待:一是希望加強共同研發與技術分享,助力泰國本土研發生態系統建設;二是期待中國企業投資建立本地供應鏈,而非僅僅依賴進口,以提升投資的長期可持續性;三是希望與中國大型企業攜手,共同開拓更大的東盟市場。

朱拉隆功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安(Arm TUNGNIRUN)

從融入到共創:中泰經濟合作提質升級

21世紀:你提到,在新的經貿形勢下,需要運用一些新的貿易工具。能否具體談談?

陳安:是的。當前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快速演變,中國與東南亞共同開拓這片廣闊市場,是一條重要的發展路徑。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用好并升級現有的合作工具。其中一個關鍵工具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它為我們打開了覆蓋東南亞乃至日韓等國的龐大市場。另一項是正在升級的中國-東盟自貿協定,這將為中國與東盟下一階段的合作帶來巨大機遇。借助這些自貿協定和合作框架,我們可以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深化與東盟及RCEP伙伴在區域經濟框架下的協作,充分釋放市場潛力。

21世紀:過去,泰國企業主要融入由中國投資驅動的供應鏈。你認為兩國企業應如何從“融入”轉向“共創”?在哪些領域可能看到中泰企業共同主導的項目?

陳安:“從融入到共創”這個提法很好。關鍵是要實現視角的轉變——從被動融入供應鏈,轉向主動共同創造價值、共同開拓市場、共同推動技術研發。具體來說,有三個重點合作領域:

第一是綠色與數字技術。中國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不僅能提供技術支持,還能深入融入泰國供應鏈,與當地及東盟的大型企業合作,把握綠色與數字轉型機遇,拓展泰國及東盟市場。

第二是農業與食品產業。泰國在農業和食品領域底蘊深厚,而中國能為其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本土品牌也在快速發展,不少已進入泰國市場,雙方合作潛力巨大。

第三是金融服務。金融服務需服務于實體經濟。隨著中國企業出海趨勢加強,泰中金融機構可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共同為企業提供服務,創造更多價值。

21世紀:大學或研究機構在推動這一轉變中能發揮什么作用?

陳安:今天討論的一個重點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贏得當地社區的信任。解決之道在于加強與當地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研發。這不僅有助于中國企業更好地本地化,適應本地需求和消費偏好,也能推動技術共享與人才培養。

特別是在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模式正從傳統領域轉向高科技領域,如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電池等“新三樣”。中國企業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關鍵在于如何分享技術和研發成果。未來,與當地高校、研究機構共建研發項目、培養本土人才,將是中國企業實現長期布局的重要方向。

從短期成功向長期合作:中企如何深度融入

21世紀:在早期合作中,泰國以“市場準入”換取中國的“資本與技術”。下一階段,泰國可能對中國企業有哪些新期待?比如從制造向研發、創新和價值鏈上游的轉型?

陳安:我認為主要有三大期待:

第一是共同研發。期待中國企業在技術、專業知識方面加強共享,培養泰國人才,推動泰國研發生態系統的發展,助力本土科技產業進步。

第二是建立本地供應鏈。以汽車行業為例,日本在泰投資帶動了本地零部件供應鏈的繁榮。而在當前中國電動汽車投資中,這一效應尚未充分顯現。部分原因在于從中國采購成本更低,但這可能影響長期可持續性。因此,泰方期待中方更多投資于本地供應鏈,實現長期共贏。

第三是攜手泰國大型企業,共同開拓更大的東盟市場。中國企業在制造和技術方面有優勢,而本地企業更了解區域市場。期待中國企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與當地伙伴共創共進。

21世紀:泰國政府是否有措施保障中企經營的穩定性,支持其可持續本地化?

陳安:據我們在泰調研發現,即便政府更迭,各項政策仍保持連續和穩定。許多貿易和投資政策已通過立法確認,如東部經濟走廊(EEC)建設已被納入法律框架,不會因領導人變動而改變。

21世紀:你曾提出,中企在泰成功關鍵在于“深度本地化”。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樹立“負責任合作伙伴”形象,贏得當地信任?

陳安: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需區分。為實現長期發展,本地化是關鍵。這包括與當地伙伴合作、雇傭本地員工、適應本地市場和消費者偏好。但最重要的是,企業要為當地社區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成為被信賴的伙伴。

中國有句古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思考當地社區不希望什么。正如我們歡迎那些有利于本地發展、創造就業、保護環境的外資一樣,所有企業都應避免那些可能引發疑慮的行為,如不雇傭本地員工、不建立本地供應鏈、不遵守環保法規等。這是所有外資都應遵循的原則。

21世紀:在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中泰企業合作如何從短期交易型關系,升級為基于生態系統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

陳安:地緣政治變化反而強化了中國與泰國及東盟的合作必要。為實現從短期成功向長期合作的轉型,我們必須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僅是金融合作,還包括研發生態、利用自貿協定等宏觀工具。關鍵在于,通過共創模式讓當地社區真正受益,確保投資的可持續性,從而避免排斥情緒,奠定長期合作基礎。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亚洲国内自拍愉拍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 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 久久国产伦三级理电影 | 午夜福利大片免费看网址 | 欧美日韩国产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