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孫燕 無錫報道
如果說人工智能讓物聯網從“連接”走向了“智能”,物聯網則讓人工智能從“虛擬”走向了“現實”,二者正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演化。
重慶郵電大學原副校長、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物聯網先進制造業集群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林金朝在2025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AI、IoT先天具有雙向奔赴能力,近幾年的技術突破、應用突破、政策引領也驅動兩者雙向賦能。
雙向賦能的最終目的,正是要打通從“技術價值”到“商業價值”的“最后一公里”。林金朝認為,智能傳感器、高性能計算芯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都是相對比較容易落地,且能夠形成商業回報的領域。
《21世紀》: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關系,正從單向賦能轉向雙向賦能。您認為為何會有這一轉變?人工智能與物聯網雙向賦能的核心驅動力是什么?
林金朝:AI、IoT都是當前技術發展的熱點。物聯網是信息獲取的技術,人工智能則通過模型、利用數據生成智能,兩者先天具有雙向奔赴的能力。
但之前,AI更多從虛擬角度體現智能,IoT也沒有把物理世界的數據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訓練中,因此AI、IoT發展相對分割。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兩項技術不斷雙向奔赴、互相賦能。
這首先源于技術突破提供的支撐。一方面,如今嵌入感知終端的芯片,其算力按照浮點數計算,已經達到TFLOPS水平;按照固定數計算,其算力更高。這給終端的智能處理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性能的提升,5G低時延、大連接、高帶寬的性能為這兩項技術的融合提供了支撐。此外,邊緣是終端和云端之間的橋梁,邊緣計算的算法、模型也為兩種技術融合提供了支撐。
其次,驅動力來自應用帶動。物聯網涉及千行百業,千行百業的智能化發展也對兩種技術融合起到了帶動作用。包括現代產業體系、治理體系、可持續發展目標都構成了技術融通的驅動。
此外,政策引領也非常重要。從戰略層面,世界各國都對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進行了部署。各國對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也為海量數據的安全應用提供了保障。
《21世紀》:您認為未來一到兩年內,物聯網賦能人工智能在哪些領域最有條件率先完成從技術投入到商業回報的規模化閉環?
林金朝:無錫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的“一感兩網”,就是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行業:“一感”指智能傳感器,“兩網”指車聯網、工業互聯網。
感知是基礎。未來需要針對人工智能、物聯網雙向融合的需求,開發更多智能傳感器件、智能感知設備,在感知層進行更多技術突破。有了傳感器件,還需要高性能、可嵌入智能體的計算芯片,才能形成滿足各行業需求的智能體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非常大且可落地的產業。
以技術突破為基礎,可以支撐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智能車聯網的應用需求很大,也已有較多積累,是相對比較容易落地,且能夠形成商業回報的應用。
作為制造大國,我國一直在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的最終的目的是實現智能化,制造業就是IoT和AI融合的良好載體。這兩種技術融合涉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服務業,也包括社會治理等方面。從商業化角度而言,現代農業對于物聯網、智能化技術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21世紀》:無錫有物聯網產業先發優勢,也有人工智能產業厚土。對于無錫“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融合發展、雙向賦能,您有怎樣的建議?
林金朝:首先要重視戰略目標,準確制定目標。目前無錫的目標是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物博會開幕式也提出要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我覺得,這個目標既宏大,也可以實現。在此目標之下,應該做好規劃工作,頂層規劃既要繼承,又要創新。其次,要進一步梳理政策體系。
另外,物聯網和人工智能融合后,學科領域比較寬,會涉及很多學科交叉問題,需要各個領域的人才和創新供給。無錫除了把眼光投向江蘇、長三角,還可以輻射到全國、全世界,打造創新資源、人才資源的聚集地。
整體而言,還是要以技術支撐、以應用突破。無錫要開發、開放更多適合AIoT應用的場景,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在無錫落地,并形成模式、方案進行推廣,這將體現無錫作為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引領、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