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真正的變革,不在風口之上,而在深耕之處。“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由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關鍵躍升期,金融體系將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效益的跨越。2025年11月19日,第十九屆深圳國際金融博覽會(簡稱“深圳金博會”)即將舉行。值此之際,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特別策劃《深耕者說》,對話一批在“五篇大文章”、跨境金融、數智化等領域持續深耕的金融業大咖。他們的講述,沒有眩目的數據堆砌,卻有扎實的實踐邏輯;沒有口號式的承諾,卻有可觸摸的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中國金融科技出海邁入2.0,正加速從“單一技術輸出”向“行業標準制定者”轉型。
全球金融科技版圖中,深圳金融科技的話語權持續提升。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38)》顯示,深圳綜合排名保持全球第九,金融科技領域創下歷史最佳表現,排名升至全球第二。
深港金融密切聯動背景下,不少內地金融科技企業都先試水香港市場,以香港為出海“第一站”布局全球。作為金融科技出海的代表企業之一,騰訊云正加速布局境外市場。
據介紹,在境外市場,騰訊云為近400家金融客戶提供數字化轉型支持,覆蓋亞洲、中東、歐洲和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香港是中國科技對外輸出的一個窗口,所以大家會看到騰訊還有其他公司出海第一站選在香港。因為國內很多技術能快速在香港落地,還能成為一個展示窗口,告訴全世界中國的技術和能力可以支持好業務發展。”
近日,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騰訊云副總經理蔣渝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解讀騰訊云的全球布局策略,以及在“智能體元年”云服務廠商的市場機遇。
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受訪者供圖)
深港金融科技合作深化
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有8家數字銀行,騰訊云與哪些機構有深入合作,合作模式是怎樣的?跨境合規與數據安全如何保障?
蔣渝:騰訊云目前與香港2家數字銀行有深入合作,合作模式分為私有化與公有化兩種,同時通過多重措施保障合規與數據安全。
一家深入合作的是富融銀行,騰訊云提供全棧私有云解決方案,幫助富融完成全套銀行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在2024年底,騰訊云助力富融銀行僅用10個月完成了新一代銀行核心系統的升級,并且新系統上線切換僅用15小時,成功實現無縫升級。
另一家深入合作的是天星銀行(Airstar),采用公有云方式,它的核心銀行整個放在騰訊香港站點公有云上,從底層的存儲計算網絡到中間的數據庫等,也都用到了騰訊的TDSQL,所以全棧由騰訊提供支撐,預計未來每年可帶來數百萬成本節省。
在合規與數據安全方面,香港相關監管部門對公有云的使用,持相對開放態度,且有完善數據隔離、審查體系,騰訊云會配合合作銀行與監管部門細致應答,并且所有客戶數據均存儲于香港本地。
21世紀經濟報道:傳統銀行、數字銀行對云計算要求有何不同?數字銀行的純線上業務模式,是否對云計算等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
胡利明:兩者核心訴求(穩定、安全、合規、可靠)一致,但因業務模式不同,需求存在差異。
傳統銀行的業務范圍廣、業務類型比較綜合,支持賬戶和交易的類型也較多,對數據隔離、安全、合規、災備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非常高,這也是大部分傳統銀行選擇私有化部署的主要原因,也匹配監管合規要求。
數字銀行的業務以線上為主(如數字賬戶、線上信貸等),所以對公有云的這個選擇,對數字銀行來說特別合適。它是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架構,還有高彈性的多數據中心的靈活性,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支持所有業務。如騰訊云支持的微眾銀行(屬數字銀行屬性),單賬戶成本僅為傳統銀行1/10以下。
蔣渝:他們對云廠商能力的要求沒有區別,如穩定,安全,可靠、數據隔離等。但數字化銀行從他們出生就是“cloudnative”的,所以他們對云的適應程度和對云的依賴比傳統銀行更多,但他們其實給傳統銀行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路。
21世紀經濟報道:騰訊云拓展海外客戶,以中資機構出海為主還是本地客戶為主?未來1-2年如何深化在香港地區的布局?
胡利明:騰訊云當前核心增長引擎為智能化、全球化及自主創新技術。在金融行業全球化布局中,中資機構出海與海外本地客戶拓展均為重要方向。
中資機構是我們打開海外市場的首要“突破點”:騰訊云依托國內廣泛用戶基礎、金融云行業“主力軍”地位及豐富應用創新經驗,已與大行(如中銀香港、建銀亞洲)、頭部券商等合作,落地技術架構搭建、風控、人臉核身技術等工作,并積極籌備AI領域的聯合創新。
海外本地客戶拓展是長期重點:雖然海外機構對國內技術了解較少,需深入溝通、合作周期較長,但一旦建立合作便具備長期穩固的信任關系,騰訊云正投入大量團隊與精力推進。
香港市場方面,騰訊云經過前期積累,已適配香港本地市場要求與技術習慣,完成包括合規白皮書制定、相關認證、技術架構整合、數據容災隔離等工作,還協同本地專業咨詢公司開展監管溝通,在服務本地銀行、券商等客戶中積累了成熟經驗,目前技術與合規條件已就緒,正加大本地標桿客戶建設力度。
從“硬生態”協同到“軟性突破”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騰訊云海外業務收入如何?在香港地區及海外市場有哪些突破?
胡利明:具體收入不便透露,但海外是核心戰略方向,海外業務基本上保持每年雙位數高速增長,在標桿客戶拓展上可以說是“攻城拔寨”。
在香港、東南亞、歐洲等地區均實現重要客戶突破,且合作并非淺層合作,而是深入客戶核心業務系統——以香港市場為例,騰訊云為Airstar天星銀行(AirstarBank)、富融銀行(FusionBank)提供核心業務支撐。作為一個基礎架構的廠商,只要我們支持著客戶最核心的業務,就說明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是一個“深水區”的狀態。
21世紀經濟報道:騰訊云服務海外客戶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因地制宜服務本地客戶?
胡利明:在與境外(含香港)金融機構合作中,除需滿足安全合規、金融監管條例等基礎要求外,還面臨兩大核心難點,騰訊云亦針對性推進應對工作:
一方面,難點在于與境外金融業務系統“硬生態”的協同。海外及香港金融機構多采用傳統業務系統與技術架構,在向云時代、數字化與智能化演進時,應用系統升級改造存在明顯卡點——不僅需高額投入,對科技團隊能力要求也較高,整體迭代周期較長。
對此,騰訊云已在香港、東南亞等市場,通過與行業應用開發廠商開展適配、為客戶打造聯合解決方案,助力其推進數字化轉型。
另一方面,難點在于境外金融機構對國內云廠商的認知培育。海外及香港金融機構過往長期接觸AWS、微軟等技術,對國內先進云廠商的技術、產品及金融行業解決方案的了解需一定時間。
但隨著海外標桿案例增多、應用價值與效果逐步顯現,將推動境外機構深化對國內金融科技的認可與了解,這是一個“軟性突破”市場的過程。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國內銀行盈利承壓(凈息差下降),是否會減少IT與“上云”等預算?
胡利明:從國內市場看,盡管銀行整體利潤承壓,但預算向“智能化”與“自主創新”傾斜,云業務仍處增長通道。
自主創新方面,銀行加速將傳統基礎架構升級為分布式云架構,相關預算占比大幅提升,建設與升級速度加快;智能化方面,大模型應用試點、AI訓推平臺、Agent開發平臺及相關專業服務的立項項目眾多,呈現“欣欣向榮”態勢,兩大方向疊加使國內云業務發展相對穩健。
而海外市場的機遇更多、增速更快。海外機構過往對中國技術了解有限,如今隨著國內廠商組團出海,海外機構逐漸認可中國技術實力。
比如騰訊云支持的微眾銀行,單賬戶成本僅為傳統銀行1/10,最高支持22.5萬筆/秒交易量,這個對于海外機構來說都是非常震撼的。還有eKYC人臉核身技術及刷掌支付等新興產品,這都是科技實力的體現。
云廠商發力AI Agent,機遇何在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被稱為“智能體元年”,到底如何定義智能體?
胡利明:智能體存在“嚴格認定”與“行業泛化”兩種概念,當前行業及金融機構提及的智能體多為泛化概念,尚未達到嚴謹定義的標準。
從OpenAI及行業視角看,深層次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ChatGPT類聊天型、對話型AI;第二階段是具備長思維鏈推理能力的AI,部分對話型AI已融入該能力;第三階段是研究型AI,能針對具體話題與領域開展自主研究。
第四階段是自主規劃型AI,可接收寬泛任務并自主調動資源、協同不同領域智能完成工作,這是嚴謹定義下智能體(agent)的對應階段;第五階段是組織性AI,多個不同角色的智能體可通過“大腦”協作完成大型、長期任務,此階段可視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過程。
目前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行業主體,多在業務場景的小環節開發創新工具(如績效輔助工具),為個人提供業務增值,雖然常把這類輔助性AI稱作智能體,但還遠沒有達到自主規劃水平,仍屬泛化概念。
21世紀經濟報道:為何云服務廠商紛紛布局AIAgent,有哪些市場機遇?
胡利明:對于云服務廠商,當前階段蘊含巨大機遇。這是AI發展的必然時期,最終實現具備自主規劃能力的強AI,需依賴單個業務環節的強理解能力、必要的調用與延伸能力,再結合“大腦”連接各類工具。因此,云廠商將迎來全方位的科技服務機會。
具體可分為四大核心領域:一是模型層機會,涵蓋大模型基座與金融領域大模型(部分機構稱“小模型”)。領域大模型是基于企業或行業專有數據訓練,在信貸、保險核保、營銷等特定環節專業度與準確度極高,可滿足金融行業細分場景需求。
二是基礎設施層機會,包括算力基礎架構與支持大模型應用的大數據空間。當前多數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雖數據庫在該領域應用相對深入,但整體上大數據與AI融合度低,大數據多用于商業分析與報表呈現,尚未充分服務于大模型,存在較大拓展空間。
三是AI應用與開發層機會,涉及AI訓練與推理服務、AI智能體(agent)的開發及應用。
四是專業服務層機會,包含智能體定制開發、專業服務、算法服務等。
這四大環節與層次均為云產品的核心機會點,當前階段需金融機構與云廠商聯合創新,在各環節打磨效果,以推動強AI的落地與應用。
21世紀經濟報道:面對這些市場機遇,騰訊云如何布局?
胡利明:騰訊云在AI領域的定位是“AIin All”,這一定位既務實又注重生態協同。
從務實層面,我們聚焦金融應用場景,致力于在具體的應用工具、平臺及參與的業務場景中,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實實在在的業務價值,這是核心追求。
從生態協同層面,依托騰訊豐富且強大的互聯網生態,騰訊具備獨特優勢,旗下900多款ToC應用(如元寶、瀏覽器等)均嵌入AI能力,這些應用場景可與金融機構的ToC服務及知識庫結合,形成C端與B端聯動的合作基礎,這也是騰訊云開展AI業務的顯著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