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丨機器人與AI,正在改寫廣東產業創新邏輯

2025年11月14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周城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來自廣東的企業小鵬汽車發布了一款能“走貓步”的人形機器人IRON,備受全球關注。這一焦點事件的背后,是廣東正以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為支點,撬動一場關乎國家競爭力的產業革命。截至2024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占據全國40%以上市場,年產量突破24萬臺,AI企業注冊數量穩居全國首位。這場由“智變”引發的“質變”,正在重塑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基因。

首先,機器人正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在庫卡機器人廣東基地,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全自動化生產線顛覆了傳統制造邏輯。依托“5G+工業互聯網”平臺,搭載垂類大模型的機械臂不僅能自主完成零部件裝配,更能通過實時數據分析優化生產流程。這條生產線誕生的重載機器人,已在船舶焊接領域實現突破——其新增的傳感器拖動功能使焊槍定位精度達±0.5mm,兩名操作員可同時操控三臺設備,焊接效率提升300%。

這種變革并非孤例。佛山發布的十大“AI+機器人”典型應用案例中,華數焊接機器人以11公斤的輕量化設計,破解了船舶艙室狹窄空間的作業難題;廣東嘉騰研發的30噸重載AGV通過5G智能體協同感知技術,實現了毫米級定位精度,在風電葉片運輸領域替代了傳統人工搬運。數據顯示,2025年前7個月,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激增33.3%,服務機器人增速也達到21.3%,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更深刻的變革在于產業生態的重構。廣東省工信廳公布的48個“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覆蓋汽車制造、智能家電、新能源等戰略產業。在廣州明珞裝備的汽車生產線,通過虛擬產線模擬實際生產流程,提前解決95%的調試問題,縮短產線開發周期至158天,較傳統模式效率提升超5倍。這些案例證明:當機器人從單一工具進化為具有自主決策能力的“產業細胞”,制造業便完成了從“人體”到“超個體”的進化。

其次,AI賦能打通了區域產業創新經絡。在廣州市科技局打造的“廣州科技GI”系統中,一個覆蓋687家創新平臺、5.46萬家科技企業的數據網絡正在形成。這個AI驅動的科技創新中樞,通過集成工商、稅務、專利等20余類數據,為企業精準繪制“成長畫像”。當某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融資時,系統可在0.3秒內匹配最適合的科技信貸產品;當某項核心技術攻關遇到瓶頸時,平臺能自動推薦相關領域的科研團隊和實驗室資源。

這種數據賦能正在催生新的產業范式。比如,海天味業研發的醬油香氣電子鼻通過14個嗅覺傳感器和KRR算法,將品鑒效率提升20倍?,同時檢測準確率提高20%以上;廣東科凱達的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修補機器人,在750kV高壓環境下實現毫米級操作精度,使電網檢修效率提升200%。

AI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寫創新規則。在一些企業的生產車間,人形機器人通過多模態交互技術實現了與人類的自然協作。這些突破背后,是廣東構建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構成的支持體系,它們使初創企業的技術需求能直接上升為國家項目,形成“需求牽引—技術突破—產業反哺”的創新循環。

最后,在大灣區的科創與產業融合中,機器人與AI的融合正在定義新的競爭規則,實現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范式革命。廣州、深圳依托商業航天產業專項扶持政策,構建了從火箭研發到衛星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通過“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改革,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注冊、法律咨詢等“一條龍”服務,將科技創新服務延伸至每個街鎮。這種“核心城市創新引領—周邊城市產業配套”的協同模式,使大灣區機器人產業集群的研發效率大幅提升。國際競爭的維度更凸顯這種變革的戰略意義。當德國工業4.0還在探討“數字孿生”技術時,“廣州科技GI”系統實現了政策兌現時間從1年縮短至1個月;當美國制造業回歸計劃陷入阻滯時,廣東將企業深度參與創新決策作為制度安排,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中由企業主導的項目比例提高至80%以上,企業可作為“發包方”組織技術攻關。?

總之,一個由機器人與AI深度融合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崛起。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場關乎發展范式的革命——當數據成為新生產資料,算法成為新生產力,平臺成為新生產關系,廣東正以“智變”引領“質變”,為中國式現代化書寫著具有全球示范意義的產業答卷。這場革命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建造幾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更是要構建一個能持續孕育顛覆性創新的生態系統,讓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創新高地”。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视频 | 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观看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