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超到十五運會:一座城市的體育敘事與雄心

2025年11月14日 2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鄭瑋
以體育賽事為起點,城市發展能否走出新的路徑?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實習生蘇磊 廣州報道

11月10日下午,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內,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跳水男子3米跳板決賽剛剛結束,館內開設的官方特許商品零售店窗口前已經擠滿了熱情的觀眾。

拎著吉祥物“樂融融”毛絨玩偶走出場館的觀眾王女士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賽事)體驗感覺到是非常精彩,有反轉,然后扣人心弦。(接下來)可能去(深圳)看馬術,還想去(珠海)看網球。”

去珠海看網球、到惠州看滑板......十五運會各項賽事的落地讓粵港澳大灣區各城的體育熱度飆升。南方財經記者發現,也不只是大灣區,今年以來,從貴州的“村超”到江蘇的“蘇超”,體育賽事已經成了全國不少城市的“出圈密碼”。而最近,“東北超”也開始提上日程。

各地為什么盯上體育賽事?在體驗消費越來越火爆的當下,這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消費IP。以拿下“沖浪勝地”這一“名片”的海南萬寧為例,自2010年首屆國際沖浪賽舉辦以來,萬寧已先后承辦ISA世界長板沖浪錦標賽等多項高規格沖浪賽事,驅動全市2024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2.29億元,同比增長14.55%。

體育IP越來越值錢,不少城市開始布局。其中,跑出CBA“十一冠王”的廣東東莞選擇加碼“籃球之城”,正在CBD中心規劃建設各類籃球運動設施。河南鶴壁則盯上了匹克球這項新興運動,舉辦2025鶴壁國際匹克球邀請賽等多項賽事,意在打造“中國匹克球之城”。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提出要豐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優化城市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動漫、影視、數字藝術、創意設計等業態,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體育等融合發展。

隨著城市發展方式與發展動力發生改變,體育消費也成為城市未來發展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十五運會男子3米跳板決賽后的頒獎環節,觀眾熱情高漲,鄭瑋/攝)

賽事的可持續開發

一場體育賽事可以為城市帶來什么?

今年初剛舉辦了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哈爾濱,可以給出一組生動的數據:賽事舉辦期間,“地標”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累計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哈爾濱“喜迎亞冬會”相關旅游套餐訂單量增長超388%,以哈爾濱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訂單量也實現同比增長157%。

世界級賽事帶動下,2024—2025年冰雪季,哈爾濱全市累計接待游客9035.7萬人次,游客總花費137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16.6%。

而要讓“賽時熱”進一步轉化為“長期興”,賽事的可持續開發是一道必答題。

以“足球之城”英國曼徹斯特為例。依托曼聯、曼城等知名足球俱樂部,曼徹斯特常年吸引了全球無數球迷前往觀賽,并深度開發了球場游覽、博物館、主題酒店、周邊零售等完整產業鏈。2025年,曼徹斯特提出的新特拉福德球場計劃,據官方測算建成后每年可帶動城市新增游客180萬人次,并為英國經濟帶來73億英鎊的額外收益。

各類體育場館是體育賽事的核心資產之一。

“硬件方面,體育賽事后場館的可持續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為滿足賽事需求而建設的大量場館,在賽后常面臨高昂的運營成本與空間激活的挑戰。各國也都在探索,核心思路是,從‘為賽而建’轉向‘為城而建’,通過靈活設計與功能融合,將賽事遺產轉化為長期服務城市的公共資產。”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導羅秋菊表示。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也建議,推動從“場館遺產”到“城市資產”的轉化,各地可以在賽后進一步將體育場館開放給公眾、學校、社團使用,疊加舉辦演唱會、展覽等綜合活動,實現商業可持續。另外,可以考慮以場館群為核心,建設“體育商業綜合體”與“體育主題街區”,帶動餐飲、住宿、文創、夜經濟發展。

在日前舉辦的第九屆廣東體育產業發展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羅建河就表示,作為十五運會開幕式舉辦地,目前翻新改造完的廣東省奧林匹克運動中心已將二層封閉空間改為具有800米環形跑道的開放式空間,賽后將全面向公眾開放,打造成全民健身公共空間。

“我們在更新改造過程中特別注重將場館建設成‘人民的體育公園’,讓男女老少都可以找到自己活動的地方。所以廣東省奧林匹克運動中心未來的經營模式是很多樣的,包括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動,能保證可持續性運營,我想這應該是未來各地推進場館更新可參照的樣板。”羅建河說。

更進一步看,賽事留下的并不僅限于場館等“物質遺產”。

“它更包括管理經驗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引導、志愿者精神的傳承等豐富的非物質‘遺產’。這啟發我們,在賽事籌辦之初,就應預先思考賽事能留下何種長期資產,并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設計和布局,并通過系統性的策劃、設計與傳播來實現這種目標。”羅秋菊表示。

林江也建議,賽后各城市可聚焦推動從“賽事經濟”到“體育產業鏈”的延展。比如,各地可將舉辦十五運會積累的場館、經驗與資源用于舉辦職業聯賽、青少年賽事、群眾體育活動等,形成常態化體育氛圍。同時,利用賽事帶動的消費熱度,推動運動裝備制造、體育培訓、康養健身、體育科技等產業聯動發展,形成“賽事+產業”的循環體系。

借體育IP重塑城市名片

借力賽事IP是城市撬動流量的第一步。而打造更具標識性的城市名片,或許關鍵還在于結合城市特色,建立與體育項目的強關聯性。

羅秋菊亦表示,“英國的曼徹斯特之所以具備這樣的賽事遺產的杠桿效應,在于它不僅能吸引人流回歸,更與健康生活、體育精神緊密相連,有助于治愈社會內耗、培育良好風氣,其意義遠超越單純的娛樂活動。”

其中比經濟價值更深層的,羅秋菊認為,就是IP的文化凝聚力。

“一項成功的賽事能成為一個區域形成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強大載體。當人們穿著IP產品、分享賽事故事時,實際上是在傳遞和認同這種價值觀,從而增強了社會的內在凝聚力。”羅秋菊表示。

此前爆火出圈的蘇超,就將IP價值發揮到極致。羅秋菊認為,對廣東而言,發展體育不必然局限于足球,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資源,避免同質化“內卷”,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徑,比如龍舟等本土特色項目同樣具備大眾化潛力。

借著十五運會的“東風”,廣東已經開始布局。

在上述論壇上,廣東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瑛表示,今年廣東將持續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明年將進一步推出廣東健身地圖,并探索打造廣東全省21地市“一城一賽”的賽事精品,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把賽事經濟的汛期流量轉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長期增量。

各地應如何找準自身的“體育性格”?打造最契合的體育IP?

對此,林江表示,城市體育名片的打造應與本地經濟發展特色結合起來,一方面是要形成差異化定位,挖掘出城市特色。

“建議深入調研各地市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產業基礎等,找出獨特的優勢。例如沿海城市湛江,擁有親水基因和海濱風光,可以發展跳水、帆船、沖浪等水上運動。在此過程中,大灣區內部城市體育發展不應是同質化競爭,而應差異化發展,形成互補。”林江表示。

林江認為,各地應推動形成體育+融合發展模式,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通過城市品牌建設可以帶動長期聚合效應的形成。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賽事遺產管理、全民健身活動、體育空間更新,形成城市獨有的運動文化符號,同時,依托‘十五運會城市群效應’,共建灣區體育產業聯盟、賽事聯合體,實現品牌、資源和資本互補。”林江表示。

“體育+”能否為下一階段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各地正在加力探索。

(南方財經記者譚硯文對此文亦有貢獻。)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 玖玖资源综合视频在线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午夜女人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