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漢堡王集中出售中國業務?真相是外資品牌換了一種新打法!
最近,漢堡王正式“官宣”,和CPE源峰成立合資公司,對方持股83%,砸3.5億美元,要把中國門店從現在的1250家,干到2035年的4000家。在此之前,深耕中國市場26年的咖啡巨頭星巴克中國,也正式宣布與博裕資本達成戰略合作,交出了60%的股權。網上流傳正在出售中的業務還包括哈根達斯中國門店業務,Costa Coffee等。
那問題來了:這些國際大牌,為啥紛紛選擇在中國市場尋找合伙人?不是它們不想單干,而是中國市場,實在太大、太特殊了。
我們這么看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了這么多年,本土餐飲品牌那簡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啊。結果呢?消費者眼界高了,對品質、口味和服務的要求全面升級。一些早年進來并且一度非常流行的洋品牌,現在就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原來的玩法不靈了,增長速度是大不如前。
因為今天消費者要的已經不只是標準化的食品,而是更符合中國胃的創新產品。還記得肯德基的老北京雞肉卷和豆漿油條嗎?這些本土化創新才是留住消費者的關鍵。
而這種“本土化”,絕不只是“菜單加個辣”那么簡單。它背后是一整套體系的重構:
供應鏈要更敏捷:今天社交媒體上流行什么口味,下周你最好就能上新;
開店策略要更下沉:一二線城市飽和了,我去縣城開,但縣城要什么樣的店型?客單價多少合適?
營銷要更接地氣:別人在玩抖音點餐、聯名盲盒,你跟不跟?
這些決策,如果還要層層上報到海外總部,等批下來,風口早過了。而這更敏捷的決策,更深的市場洞察和資源網絡,恰恰也是本土長起來的中國資本更擅長的事情。
其實,星巴克和漢堡王找中國合伙人的步伐并不算快。來看看過去10年的兩單經典案例:麥當勞中國被中信資本牽頭的財團收購,并改名為“金拱門”。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但結果呢?7年時間,門店從2500家沖到7000多家,幾乎每天開一家新店。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中國也從集團拆分,并引入了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作為戰略投資者,如今在華門店突破1.2萬家。這兩家國際餐飲巨頭的成功轉型,充分說明了一個結論:本土化路徑的必要性。
而這種“本土化”,并不只發生在餐飲業。汽車行業里,多家德系、日系傳統車企已把“全面本土化”上升為戰略核心。因為中國電動車市場迭代太快了,歐洲那套五年一改款的節奏,根本跟不上。所以,今天國際品牌在中國做的,已經不是“微調”,而是“重組”。
為什么?因為中國市場變了。看看CPE源峰投出來的蜜雪冰城、泡泡瑪特,它們在國內已經堪稱頂流,而且在海外市場也是捷報頻頻。這靠的可不只是價格優勢,而是產品創新、供應鏈和品牌建設這“幾板斧”。可以說,中國市場已經進入了“誰更懂中國誰才能留下來”的深度競爭期。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像老北京雞肉卷這樣‘中西合璧’的創新產品,享受到更貼合本地需求的服務體驗,看到更多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
你覺得下一個進行類似轉型的國際品牌會是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出品:財經早察工作室
總統籌:陳晨星
執行統籌: 祝乃娟
監制:洪曉文 曾婷芳
主播:董靜怡
編輯:洪曉文
剪輯:實習生 蘇磊
設計:王冰
審校:強燕

